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是谁制造了尴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0:09 人民网-市场报

  近日,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在山东等地采访时发现,在节能降耗成为约束性硬指标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节能警察”(节能监察人员)却因缺钱、缺少强制性措施而面临“能管不能罚”、“能礼不能兵”的尴尬局面。

  1998年《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以来,一些地方陆续设立了节能监察执法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由过去的能源管理监测中心变身而来,难免先天不足。

  在山东省潍坊市,对节能监察中心的财政拨款不到其维持日常运营经费的20%,“节能警察”们连续好几年只拿60%的工资。由于经费短缺,今年上半年他们只监察了13家单位,而在该市,年消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有193家。

  本来“节能警察”与违规者是对立关系,如今却变成了一种奇怪的依存关系:既要履行监督企业节能的法律义务,又要依靠向用能企业收取监测费和服务费来维持生存。吃了人家的嘴软,执法时怎敢铁面无私?一些“节能警察”无奈地说,查到违规企业,他们只能给对方提整改建议,建议不被采纳,他们也束手无策。“如果真处罚了企业,和企业的关系就冷了,生存都会成问题。”一边要唱“黑脸”,一边要做“白脸”,黑不得,白不得,尴尬处境,莫此为甚。

  最让“节能警察”尴尬的是,执法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执法手段偏弱,效果欠佳。一些节能监察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是代地方经贸委执法,权力有限,如同被捆绑着手脚,根本无法“辗转腾挪”。

  要让“节能警察”真正在执法中硬起来,必须从制度、法律上给予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充实管理力量,完善监督体系,保证“节能警察”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赋予其有效的执法权限和执法手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监管职能。

□ 邬 眉 王海鹰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