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垃圾处置企业”——听着耳生,而其由政府指定则更是寥寥无几。近日,在此方面“吃螃蟹”的哈尔滨市国环医疗固体废物无害化中心有限公司被曝惨淡经营,面临窘境。其由哈市环卫局指定的“国有性”和强制性仍无法令医疗机构买账,双方矛盾和行业瓶颈无疑已到了不得不关注的地步。
据了解,争论的焦点是收费标准问题。医院称收费太高难以承担和消化;这边物价
局坚持认为环保本身成本巨大,因而收费标准有据可依合情合理。说到底,这是典型的由摊派引发的相互推诿。相关部门未举行任何听证会类的价格制定和监督程序就大包大揽,首先在民主性和公开性上就做得“有失水准”,遭到别无选择的医疗机构的反感与抵制也就不足为奇。而医院方面也势必会想方设法将这突如其来的成本转移,至于采取何种手段,自无需赘言。要知道,现如今的天价医药费已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倘若再来一笔“医疗垃圾处置费”让其分担,岂不如同往伤口上撒盐,“杀人放火”平添“冤孽”?
所以,政府不如把重视环保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高姿态落实到实处,发放一定的补贴,同医疗机构按比例“分摊”这笔费用,情况定会改善许多。同时,既然是“企业”,自然需要经历市场竞争的考验,仅由政府指定的“垄断性”并不是健康的运作模式。从“非典”以后,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要求。政府大可以放宽政策,使更多具有资质的医疗垃圾处置公司走向市场,形成正常的价格体系和竞争机制。高高在上的“神化”和不得人心的“妖魔化”都被剔除,还原其本来面目,这何尝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呢?
其实,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政府和企业之间未找到利益平衡点,在这方面,有太多人需要思索。希望到了2016年,我们能看到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画面。 林潇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