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到底该由谁埋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23:27 中国经济时报

  ■单士兵

  云南省教育厅日前透露,截止目前,该省2005学年近两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约有8000万元贷款未按期发放。这意味着该省约两万名贫困生没有及时得到资助。据相关人士称,因为银校合作不力以及毕业生还贷逾期率居高不下,导致银行的放贷风险加大,于是银行才摁着助学贷款不发。(据8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针对这样的残酷现状,我注意到,8月28日众多媒体都发表文章,控诉银行漠视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特点,痛斥银行逐利的本性。显然,银行不是慈善家,面对风险过高的国家助学贷款,对于求生存求发展求利润的商业银行来讲,选择摁住国家助学贷款不发,只不过是基于最简单的市场理性。

  也就是说,国家

助学贷款风险本来就不应该转嫁到银行头上。由此,可以想象,要想走出当下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要么是由其他非商业性银行来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要么是通过新的政策补丁,对
商业银行
在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进行补偿;要么是完善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渠道,使这个“绿色通道”真正畅通起来。

  那么,到底怎样的选择才是最理性最务实的呢?显然,受制于相关银行体制,当前银行在市场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如何,对国有银行来说,可能直接影响其管理者的行政性升迁,对商业银行来说,更是与其自身利益直接挂钩。由此,不论对哪种性质的银行,只要接受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业务”,就必然陷入与自身利益博弈的尴尬中。

  也就是说,简单寄望于把国家助学贷款不交于商业银行来发放,无疑是不现实的。而如果再由政府通过新的政策补丁,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损失进行补偿,显然,就消解国家助学贷款本身的“贷款性质”,于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政策来说,也是一种重复设置,是政策资源的浪费。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当前要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困境,最理性又务实最有成效的办法,只能是通过相关的制度激励与技术完善,把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真正消解掉,把这个“绿色通道”真正打通,从而福泽广大的贫困生。

  这就必须正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成因。正如许多专家所言,当前“银校合作”的发放形式,存在极大缺陷,造成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发放怪圈”。比如,一些高校考虑到对银行负责,就将银行与学生的借贷关系转移到学校和学生之间,这样,学校也同样承受着一定的经济风险。于是造成学生、高校和银行三者之间借贷关系的混乱,学校既要忙于借贷,又要追贷,还要还贷,造成学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困难。

  加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偿还助学贷款能力较差,而相关信用制度还未能真正完善起来,就使银行、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在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链条中,极易形成种种断裂。由此可见,解决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我们的眼睛就不能仅仅盯在银行与贫困生这两个主体上。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弥合诸如监督机制、就业保障、诚信制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技术更新,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系统性、连贯性与协调性。

  所以,我以为,当前,出现银行摁着国家助学贷款不发放的现状,我们的鞭子不能简单地打在银行的身上。即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不应简单地转嫁,而应通过相关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把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真正降下来,使这个保障贫困大学生入学的“绿色通道”真正畅通起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