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为金融和房市调控建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8:57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孙汝祥

  8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6日,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分组审议。与会人员在肯定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的同时,也对当前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金融调控应疏堵结合

  周正庆委员认为,目前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抑制。有必要认真总结两年多来金融调控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找准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地探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办法,以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周正庆说,目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并没有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提到议事日程,尚未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这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都非常不利,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造成金融调控缺位,长期以来金融调控只面对货币市场,只研究如何调控银行的存款,也就是M1和M2,而没有涉及到国务院要求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国9条”提出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任务和“国10条”提出加快发展保险市场以后,仍然没有把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纳入

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由于调控缺位,目前货币市场资金过剩的状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突出。而资本市场由于受不断紧缩银根的影响,出现波动,时而信心恢复,时而信心又不足。

  “现在看来金融调控只堵不疏,是没有出路的。其出路应该是疏堵结合,也就是要推动三个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周正庆说。

  所谓堵,就是严格控制银行发放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贷款,把长期贷款作为金融调控目标之一,明确提出长期贷款总量控制目标,并实行行长负责制,同时要继续认真清理、整顿打包贷款。

  所谓疏,就是要把过剩的货币引向两个方面:一是引向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对某些具备条件的长期贷款需求项目,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发债券、发

股票,用直接融资的办法解决。只有下决心开辟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压缩间接融资,才能够为过剩的资金找到出路。另一个出路就是把流动资金的贷款,引向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决不能让一方面资金无出路,另一方面“三农”、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又没有资金的现象再延续下去。

  房市调控应解决官商勾结问题

  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力度,但

房价较快上涨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贺铿委员说,房地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迟早是要出问题的。而房地产开发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官商勾结,一是投机行为。所以要调控房地产,就应该解决这两个问题。

  贺铿说:“官商勾结越来越明显,而且每次房地产要进行合理调控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说话。”贺铿认为房地产的调控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房屋的价格居高不下这个问题上,价格高是因为有人炒作,有人支持。把官商勾结和投机炒作问题解决了,房价就会自然回归正常。银行放贷与官商勾结有关,房地产贷款中将来可能出现为数不少的坏账,这个问题不管,而去管价格,那就本末倒置了。

  贺铿主张房屋的买卖过程当中,应该征收较高的交易税,让炒房的收益与存款的收益差不多,这样就会减少投机炒房。

  柳斌委员说,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很复杂,是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柳斌觉得最主要的是官商勾结的问题。“老百姓都看得很清楚,许多大的房地产公司后面都站着几个,甚至是一批官僚,这样的问题如何治理?反商业贿赂也难以反到这些人头上,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柳斌认为,针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些治理的重大措施出台。“现在卖地款,都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这已经是多年来就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黑洞,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笔钱不受预算的约束,地方政府可以随意使用。为了多一点收入,在卖地的问题上,五花八门,什么政策都有,一方面把农民的土地价格压得很低,一方面又从土地买卖当中渔利。要加大治理的力度。能不能把土地出让的资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防止随意操作,防止相当一部分资金成为腐败的源泉,能不能考虑在这些方面有一些比较重大的政策出台?”柳斌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