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菇农有了市场“导航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5:38 浙江日报

  本报缙云8月23日电 (记者 施龙有 缙云县报道组 卢庆红 项文渊) 原以为乡镇农技人员懂技术却不灵市面,但缙云的农技人员却让我们开了眼界:他们担纲组建合作社,不但自己跑市场打开销路,还带出了一批农民贩销户。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

  今天傍晚,从义乌、宁波市场送货回到缙云县舒洪镇舒洪村的李健法顾不上喝口水,就抄起电话要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明天早上一定要增加供货,至少要550公
斤袖珍菇。

  “这两天袖珍菇的市场需求旺,我多拿点货,等于就多赚点钱。一公斤赚四毛钱,今天有160元的进账。如果明天能给我550公斤,那我能多赚60元钱!”李健法用衣服揩了揩汗,露出一脸的笑容。

  李健法说,他以前也种过香菇和袖珍菇,要么长相不好、产量上不去,要么卖不到好价钱,连种连亏。多亏了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让菇农有了技术保障和销售保障,大大减少了市场风险,年年都有稳定的收入。

  缙云县的舒洪镇和双溪口乡的食用菌生产都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品种单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菇农的经济效益一直不好。为此,农技员蔡俊冲引进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非常畅销的袖珍菇,在这2个乡镇推广生产。

  一开始,袖珍菇菌棒不适应高温。蔡俊冲利用现有的冷库,给菌棒拉大温差,利用溪水保持菇房湿度,终于使本来在高温季节不会长菇的菌棒出了菇。

  2003年,在蔡俊冲的牵头下,30多个农户入股,组建起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7个。随后,合作社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建起高架菇房7幢,大菇棚38个,生产、保鲜用冷库3座,还建立了年种植袖珍菇150万袋的工厂化生产基地。

  为了打开袖珍菇的销路,蔡俊冲带着菇农李健法、郑明法等人到了上海、宁波等地推销。从菜场到宾馆、酒店,终于在上海的蔬菜批发市场打开了销路。

  (下转第五版)

  (紧接第一版)此后,又陆续在杭州、宁波、金华、丽水等14个城市建立起16个销售窗口。如今,合作社产出的反季节袖珍菇供不应求。据介绍,该合作社发展的袖珍菇年产值已达450万元,平均每年可为社员带来1.1万元的经济收入。

  “蔡俊冲教会了我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游泳’。我现在分管的是慈溪和余姚两个市场的销售,每天可以为合作社的107个社员卖出袖珍菇1000公斤。现在,我每年可以轻轻松松在合作社得到7万多元的经济收入呢!”舒洪镇舒洪村的农民郑明法得意地说。

  郑明法算了一笔账,在合作社入股的10万元股金,去年就有了1.9万元的分红;加上合作社每月发给他1000多元的工资,一年就是1万多。此外,为合作社每年销售10多万公斤的袖珍菇,可得4万多元利润,加起来就有了7万多元的收入。他说,这样的收入,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在缙云,由农技人员参股或牵头组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有15家。这15家合作社,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技术人员+农户+基地+订单+市场”的合作经济模式,不仅引进了新技术100余项,示范推广了国内外新品种50多个,还为其他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了示范引导作用。

  到目前为止,该县8000多农户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总数已达64家之多,发展专业协会17家,覆盖了食用菌、竹笋加工、蜂业养殖加工、茶叶、花卉等当地主导特色产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