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心腐化是一个“自肥财政”标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 |||||||||
■舒圣祥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培训中心”,这本来是着眼于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好事。但记者调查后却发现,其中的一些培训中心成为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培训等为一体的豪华宾馆,越来越偏离了“培训”的本意,滋生出大量腐败。(据《瞭望新闻周刊》)
其实,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之腐化问题的存在,早已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1997年,江泽民同志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所谓的‘培训中心’、‘疗养院’、‘驻京办事处’,实际上成了大吃大喝的场所。”这些年,关于“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项目建设”,中央一直没少发通知;地方上对培训中心也曾掀起过声势浩大的“清理风暴”。但是,培训中心虽然早已成“秃子头上的虱子”,培训中心腐化趋势却仍在蔓延,让人不得不惊叹其“顽强的生命力”。 机关培训中心的腐败“生命力”显然来自背后权力的撑腰,这和官员入股煤矿“生命力”之“顽强”,道理完全一样。正因为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舆论呼吁对培训中心再来一次“清理风暴”,意义恐怕非常有限。即使培训中心被“清理”掉了,没准又会冒出个别的什么“中心”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权力在本质上也是自私的,当权力手中有大量失去约束和监管的金钱时,必然会首先考虑为自己谋福谋利,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肥财政”,而机关培训中心腐化不过是“自肥财政”的一个标本罢了。 架构起“自肥财政”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公共权力私利化,财政预算软约束。公共权力私利化,意味着权力有变现的动机和可能;而财政预算软约束,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在“自肥财政”体系中,纳税人根本无法有效监管财政资源的分配流向,财政资源这盆“大锅饭”已然成了“掌勺者”的囊中之物,政府官员既是切蛋糕者,同时又是第一个拿蛋糕者。换言之,在财政软约束语境下,如何使用纳税人的钱,只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如椽大笔,于是官员利益必然靠前,公共利益必然靠后。 因此,整顿培训中心腐化问题,关键在于“自肥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化。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它发端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公共财政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财政,基点和重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有一句英国格言叫“无代表,不纳税”,显然,纳税人纳税不是为了给官员“自肥”,而是为了获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自肥财政”背离了政府正义,更背离了纳税人的纳税本意。把纳税人的钱都拿去建培训中心搞腐败搞享受去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能不下降吗? 政府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财政支出应该严格限定于公共需要领域,并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我们已经提出多年,但是,通过机关培训中心这样一个活标本,我们不难发现,“自肥财政”仍在纳税人的视野之外肆意狂欢。在通向公共财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