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后货币政策走向有待观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7:59 经济参考报 | |||||||||
中国人民银行18日宣布,自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以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今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居于高位,上半年增幅达到31.3%。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快速扩张
4月28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8月1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外,央行还发行定向票据,锁定了商业银行的一定资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7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增幅比前6个月回落0.8个百分点,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位。因此在7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不到两天的时间,央行再次动用利率杠杆进行调控。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19日在第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表示,从此次加息,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宏观调控正从初期的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并用以达到短时间见效的做法,开始重点转向运用市场化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利率和汇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代表全社会的资金成本,如果资金成本相对于投资回报率偏低,很容易助长投资和信贷的冲动。根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在10%左右,这一数字远远高于现在的基准利率,加强了国内投资欲望。而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衡量信贷风险,防止贷款盲目扩张;尤其是随着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提高资金成本还可以广泛地调节全社会投融资行为和预期,促使各类投资主体更加趋于理性。有专家指出,利率的调整说明央行运用调控工具的手法出现了明显的改观。 从汇率方面来看,近期监管层明显放宽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双边波动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也是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之一。8月14日,人民币创下了汇制改革以来的最大跌幅,下跌近0.25%;两天后,又出现了最大涨幅,盘中涨幅曾一度达到0.24%。 世行近期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也认为,从短期来看,控制信贷和投资以及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要求货币和汇率政策起主导作用。随着商业性企业投资的增加,市场化调控措施将逐渐地更加有力,因此也更加重要,而行政措施在短期内的影响很可能会大于长期影响。 许多业内专家指出,此次27个基点的加息,幅度不大,属于微调,而且利率的调整属于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货币传导机制才能体现,因此这次加息更大程度上是作用于心理层面。在当前资金成本远低于投资回报率的市场中,这种“微调”能取得多大效果,能不能为偏热的经济“降温”,尚需进一步观察。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如果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高位,不排除新的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此前也表示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真正要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还要进一步观察,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另有专家指出,控制经济过热,迫切需要打“组合拳”。对流动性过剩以及信贷增速过快等问题,较为有效的调控手段应该是提高利率、提升汇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此外,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还需要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步调控。 白洁纯 李道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