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监管国企 急需制度保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2:3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杨中明 8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公布了166户中央企业2005年度的业绩考核结果。因违规给本企业员工发放高额房补,国电集团、大唐集团、中电投与华能集团的考核成绩
而此前,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已成为当下收入分配改革讨论中的众矢之的。李荣融的讲话被普遍理解为国资委对减薪风暴的直接回应和支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8月16日,国资委网站全文公布了李荣融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到,受惩罚的并不仅仅是这四家电力系企业,还包括中石油、中国水利水电、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华录集团、华源集团等等这样一长串的名单,受惩罚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薪酬问题,还有安全问题、侵害国有权益、财务数据不实等。也就是说,媒体和公众的减薪理解纯属生拉硬扯、一厢情愿。 我们再来看李荣融其中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讲的三句话: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严格控制人力成本;建设和谐社会,央企需要做表率。翻译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薪水该降的是要降,该涨的仍然要涨,老百姓有什么怨言企业你先忍到。不少人认为这是在给垄断行业高薪寻找“市场”的合法理由——垄断行业本来就没有建立市场机制,凭什么薪酬水平倒先要跟市场接轨? 因此,谈了很多年的老话题又再度出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国企的体制,打破行业与行政垄断,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这些话当然没错,这也应该是国企改革的主体方向。但改了这么多年,公众为什么依然难满意?体制问题,垄断问题,就像挂在猴笼前的香蕉,看得见,就是够不着。 天天流着口水念叨着“香蕉香蕉”,难道“香蕉”就来了?关键是要突破铁笼——改革需要动力,需要突破口。动力在哪里?当然不能寄希望垄断企业“挥刀自宫”,作为利益既得者,它的本能是维护,而不是改革,政府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变革的主导力量。 从中国的现状看,国企改革还必须得自上而下,但推动力必须产生于民众。从根本上讲,民众才是国有企业的真正大老板。现在,大老板们有发言的冲动了——近一两个月来对垄断行业的高薪讨伐源于一起常规的社会新闻:一个电力系统的抄表工年薪10万。就这样一个现在还没有办法证明是真是假的消息,却引爆了公众情绪。事件的真假竟然被人们故意忽略了,可以想象,公众的发言冲动何其强烈。 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公众对国企的监管还仅仅是偶发事件似的,并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国有资本属于全民所有”就意味着公众对自己的财产具有知情权、监督权,但往往在操作中很难办到。据报道,律师罗秋林,年初发现某房产公司有鲸吞国资之嫌,于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向所在市国资委反映并要求调查,但被该委以“工作繁重”等理由拒绝。一怒之下,罗秋林一纸状书将该委告上法庭,要求确认自己对国有资产占有的份额,查处他反映的情况。 这实际反映出,公众在监督国有资本上缺乏一条正当的权利通道。在我看来,建立公众对国企的监管制度比破除垄断、体制转换显得更急迫,当后者无法在短时间突破的情况下,公众监管制度的建立将打破信息封闭、不对称状态,有效引导社会对立情绪转化为国企改革的强劲推动力和敏锐的“第三只眼”。 其实我们差点可以欢呼起来——李荣融当天表态,最多三年,央企账目向公众全部公开。虽然财务公开只是公众监管的一小步,但毕竟是监管制度化的一大步。但查遍李荣融的讲话全文,却没有发现这部分内容,看来这只是李主任的临场发挥,公众对这类“发挥”有理由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