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判断经济冷热的依据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一家之言■葛守昆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中国经济出现较快增长的时候,几乎就是人们争论是否“过热”的时候,并且基本上总会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即“过热论”、“偏冷论”、“局部过热论”、“总量过热论”,当然,也少有“不冷不热论”的。应该说,对形势的认识出现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究竟什么是判断和衡量经济“冷热”的依据?我们定论“冷热”的依据是否科学可靠?笔者以为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充分,以至于人们对形势的认识如“雾里看花”、“盲人摸象”,自然影响到现实应对策略的选择,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经济“冷热”的基本定义

  我理解,经济增长在宏观上是满足需要利用资源生产供给的过程。人们发展经济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如果无视需要的满足,经济行为就变成了为增长而增长、为生产而生产。同时,人们需要的满足又是以一定的资源利用为约束条件的,需要的满足永远不能超出资源利用条件的限制。我以为,对经济增长“冷热”的定义,在本源问题上,核心是需要与生产之间出现的不平衡矛盾。作静态分析,如果生产能力闲置或放空,正当的需要却没有满足,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低,就是“冷”;如果缺少必要的需要,或者生产与需要脱节,却出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即是“热”。

  作动态分析,即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冷热”的判断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本身的非理性、非科学性,导致经济增长过快,且增长并没有增加事实上的合理需要;在没有足够的需要支撑下,投资太猛,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眼前的生产和增长造成了资源的供应产生非连续性,或者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都是经济“过热”。反之,则是经济“过冷”。

  根据上面的分析,判断经济“冷热”不是简单看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而是看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需求)与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供给)之间是否处于平衡的状态,当然还要考虑需求的合理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和依据。不能以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就是过热,低于9%就不过热,甚至以为是偏冷或过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速度概念。假如有足够的合理需求支撑,资源利用也有较大的空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也许属于正常。反过来,需求不合理,增长超出了资源的供应能力,给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恐怕9%也是过热。

  现实经济是否“过热”的具体判断

  依据上面对经济“冷热”的基本定义,我们就可以对这几年经济增长是否“过热”作出一个具体的判断。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明显快于GDP的增长,是经济“过热”在一个方面的重要反映。2003年至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1%、9.5%和9.9%,今年上半年增长10.9%。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7%、25.8%、25.7%和29.8%。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见表一)。由此,人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是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接近GDP增长速度的3倍,才能支撑GDP现有的增长速度?第二,是不是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当低?第三,如此高的投资增长速度,其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有长期保证,会不会难以为继?一旦投资缺少资金保证,经济增长幅度是不是要明显下落?实际上,这已经说明了经济增长出现了过热现象。

  2.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太快。2003年至2005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增长10.1%、15.2%和9.5%,平均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7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消费基本上都明显高于GDP的增长(具体见表二)。据有关报道,中国在2005年全球工业原材料用量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令人瞠目,中国的大宗商品Delta值(即工业原材料消耗增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增长)分别为:铝50%、铁矿石84%、钢材108%、水泥115%、锌120%、铜307%。以至于文章作者提出“这些趋势会持续下去吗”(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需求正在爆炸性增长,中国即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证券日报》2006年6月19日)。能源原材料消费量的增加,还影响到能源原材料的市场供求关系,引起供应紧张,价格上扬。2003至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8%、11.4%和8.3%。一些对进口依赖较大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更快,比如占国内消费量50%以上的铁矿石,2005年进口价格上升71%左右,占国内消费40%左右的原油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已从2003年20多美元一桶上升到现在的70多美元一桶,几乎翻了两番。设想一下,按照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能保证能源原材料供应不发生困难,如何能保证承受住能源原材料供应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

  3.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在现有的投资增长中,许多投资停留在中间环节,有的项目选得不好,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也有的形成了生产能力,但开工不足,产能过剩。这些反映在经济增长速度上,虽然GDP、企业利润、财政税收、就业等都有了,但缺少最终需求支撑,产生了很大浪费。据有关资料反映,2005年我国钢铁行业总产能4.7亿吨,只生产了3.7亿吨,产能过剩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总产能1030万吨,内需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闲置产能达326万吨,另外还有11个在建项目、14个拟建项目;水泥产能12.87亿吨,产量10.38亿吨,剩余产能2.49亿吨;干货集装箱产能已达450万TEU(20英尺标准箱),而全年需求量仅为24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1;手机产能已达到5亿多部,国内市场一年的容量只有7000万至8000万部左右。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75%的水平。目前经济增长中,既有产能过剩的情况,也有产品积压的问题。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近800万辆,而销量只有570万辆,过剩200多万辆;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以上资料数据见《十三大行业产能过剩突出》,《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5月8日)。一方面是资源的紧缺,另一方面又是生产能力的放空与产品的严重积压。这样的经济增长能不过热吗?

  4.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问题,加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也是经济过热在一个方面的重要表现。2003年至2005年,我国耕地连续减少253.7万公顷、80万公顷和36.2万公顷,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2005年,在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城市中,357个城市出现酸雨,占51.3%,其中有些城市“逢雨必酸”。200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413万吨和2549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还有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土地、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或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有相关部门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最近也有说在10%左右(《环境污染损失占GDP一成》,《信息时报》2006年6月6日)。如果真是如此,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岂不是在很大程度上打了折扣而被抵消?加之近年时有发生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有理由疑问,这样的增长是否偏离了发展的方向,迷失了发展的目的。这样的增长恐怕想说不热都很难。

  保持经济增长“冷热”适度的基本设想

  经济增长的理想状态,是在不突破环境容量并使环境损坏得到修复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供给与合理需求的平衡。这也是“冷热”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实施有效的

宏观调控,改变现实经济增长的“过热”现象,实现经济增长处于“冷热”适度的状态?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何为适度?主要是看投资资金的来源有没有保证,投资的连续性如何,以及投资形成的产能是否过剩、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否产生严重积压。如果上述问题基本解决,我想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投资增长速度就是适度和具有合理性的。

  2.以需求为导向确定增长速度。在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由于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政绩冲动,往往以供给能力安排增长指标,并未与需求形成有效的衔接,极易产生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当然,出现经济“过热”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增长速度,同时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即增长的可持续性,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经济增长出现“过热”现象。

  3.充分考虑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即使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是重要约束。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既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又要认真考虑自身获取资源的能力。假如过高的增长速度引起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使得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导致获得资源的难度增加、资源价格上升太快,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在所难免。

  4.防止环境污染。环境生态是经济赖以长期增长的基础。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对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掌握环境生态容量对经济增长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后果。适度经济增长的底线应该是保证对环境生态不构成大的危害,同时增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水平。重视经济增长对现代人及后代人环境生态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反映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经济发展方向。

  5.强化宏观调控的责任。关注经济增长是否“过热”,属于宏观的经济问题。出现经济“过热”,往往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生产

安全事故增多,后果相当严重。治理经济“过热”,保持经济增长“冷热”适度,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该积极地负起责任,必须明确调控的对象,采取适当的调控方式,增强调控的效果,实现调控的目标。这方面,要高度重视调控主体与调控对象之间的利益博弈,充分考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的结果,确保调控对象与调控主体在调控目标上的一致性。责任明确了,调控到位了,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冷热”适度的理想状态。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