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限售股解禁凸显股改后遗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09:16 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近期,宏观紧缩政策、报复性扩容和限售股解禁“三江”交汇,让长期承担“河床”任务的中国股市面临着“江水”、“海水”的冲击,洪水猛兽般的圈钱潮将刚刚恢复元气的股指吓退,依靠短暂财富效益聚集的投资信心在非流通股解禁面前烟消云散。此刻,“锁一爬二”和“新老划断”后的股改后遗症开始发作,给预备收官的股改政绩工程带来了一丝丝寒意。

  8月15日,G中信和G长电的股改锁定承诺到期,他们的非流通股正式“解禁”总股数16.97亿股,总市值达180亿元左右(以8月14日收盘价计算),这个消息不但让G中信和G长电股价在“解禁”前节节走低,同时股指大盘在恐慌心理下也遭遇回调,尤其是“解禁”前夜的8月14日,股指以“黑色星期一”的面孔来迎接“解禁”大军,市场对此的恐慌程度可见一斑。虽然在“解禁”当日并未遭遇人们所恐惧的“小非”(持有公司总股本不足5%的小额非流通股股东)抛售,但是悬在中国股市上空的“大非”流通和“小非”套现等压力不容忽视,因为“小非”们已经获得了合法的流通权,流通套现只是早晚的事情。

  据券商研究所统计,今年8月份共有33家G股公司合计逾40.19亿股原非流通股上市流通,“解禁”市值约为340.28亿元(按8月11日收盘价计算)。从2006年年内各个月份的限售股解禁情况来看,8月份限售股解禁的市值最大。8月份限售股解禁市值最大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别为G中信、G长电、G申能、G明珠、苏宁电器,这五家公司“解禁”市值合计约254.45亿元。在经历今年8月份的“解禁”高峰期后,9月份将有4家公司限售股解禁,10月份有25家,11月份有72家,12月份有66家。2006年年底以前,两市合计有184家公司约104.25亿股的限售流通股解禁,解禁的限售流通股市值超过700亿元。对于2006-2008年各月可能“解禁”的规模,国信证券研究所测算,除了今年的这两次高峰,2007年4、5月份是单月“解禁”规模的最高峰,随后会有所下降。但最大可能的“解禁”规模会在2007年下半年加速上扬,2008年下半年达到最高峰;到时将会面临数以千亿的“解禁”资金压力。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今年8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均为限售股解禁的高潮期,其流通套现的压力并不亚于IPO和再融资。显然,由限售股解禁引发的“锁一爬二”股改后遗症已经开始爆发,如果再不采取合理的调配措施,再继续进行报复性融资圈钱,沉迷在一级市场疯狂炒作,二级市场将面临着不堪设想的灾难。

  对于“小非”解禁,一些券商研究所却不以为然,认为今年解禁700亿元的限售流通股,与今年下半年计划1500-2000亿元的A股IPO和再融资规模相比,压力并不显著。他们分析,“小非”有可能抛售的只是一些经营不佳、业绩不良、盘子不大的股票,而对于经营优良、业绩稳定、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盘国企,“小非”不会急于抛售,他们还建议趁机买入,认为是收集筹码的良机。

  但是国内股市中类似这样优秀的企业究竟有多少?有几家真正具备长期价值投资?“小非”抛售真的是收集筹码的良机吗?

  首先,我想投资者应该很清楚国内股市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屈指可数,往往是只有一丁点概念,股价就被炒上了天。对于这类快速暴涨的“价值股”,谁敢长期持有?以前“小非”们不能在高位流通套现,而现在可以了,只要股价背离价值、炒高,到时别说“小非”要抛,估计连大股东都会在高位套现,然后再在低位购买,因为只有大股东们最清楚手里的股票究竟价值几何。

  其次,对于限售股解禁的数量与IPO和再融资的规模比较,就更没有道理了,也没有可比性,只能说明IPO和再融资不合理,因为二者都是吸食股市资金的“巨蟒”,目的都是为了圈股民的钱财,谁大谁小对市场和投资者而言都并非好事。

  第三,限售股解禁后套现、抛售是投资者逃离的指南针,而非收集、控制筹码的好时机。由于非流通股的数量远远大于流通股数量,他们“解禁”后反而会对当前的控股主力造成压力,他们的抛售会对“解禁”之前的暗庄造成巨大冲击。因为在全流通后,每个企业的流通盘几乎是在原流通盘的基础上成倍翻番,这样将导致老庄家无法控盘。除非以前的暗庄就是公司自身,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全流通之前,暗庄已经与公司大股东签订了“合作”协议。全流通之后“一股独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在“解禁”后就化身为明庄,这样一明一暗的“合作”会严重侵害中小散户的利益。

  虽然目前股改后遗症并未完全暴露,但在“锁一爬二”和“新老划断”刚刚开始后,股市就开始反应不良,投资者极度恐慌,股指萎靡不振,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等限售股大规模解禁之后,市场格局和投资信心将更加恶化。

  对此,笔者建议可建立股改特别公告制度,将“非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的动态及时进行公告,用每周公告或每半个月公告一次的方式进行特别公告,通告持有实际流通股本(未解禁之前的流通股)数量超过5%的非流通股股东的变化情况,将其在二级市场抛售、套现的数量均要及时公告,这样就可以让一些数量巨大的“小非”们也会进入监管和公众的视角。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让市场更加透明化,这样既可以防止“小非”们的胡作非为,也可以缓解二级市场的恐惧心理。采取及时公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流通股盘子普遍远远大于实际流通股本,这样会导致一些“小非”在解禁之后会成为二级市场的超大股东,虽然其在总股本中不到5%,但可能是实际流通股本的20%或30%。

  另外,“新老划断”也作为股改后遗症之一,其IPO圈钱和再融资等问题由于在股改中并未彻底解决,此次再伴随着限售股解禁,其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管理层对此也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但是,我国股市往往对于一些畸形的市场问题和现象,在解决时缺乏战略性,时常对一些问题采取简单化处理,导致股市新病旧症此起彼伏。如中工国际等IPO新股的爆炒,就让一些人误解为是股市流动性过剩,于是建议多发新股以抑制需求。但他们却从未想着从畸形的发行环节和扭曲的一级市场找问题,也没有反思我国股票市场仅仅只是一个圈钱的“卖方市场”格局。在这样一个处于卖方优势的市场里,投资者肯定不能选择到物美价廉的股票,往往买的是价格高昂的垃圾。由于一级市场爆炒后的强卖,导致二级市场仍然只能被动接受。因此,中国股市“卖方市场”格局亟待改革。另外,畸形的发行制度改革也迫在眉睫。由于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一级市场出现价格垄断等爆炒行为,直接影响到二级市场。

  显然,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格局,没有合理的发行制度,没有健康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就肯定也是不健康的。对此,笔者曾在《IPO圈钱不能竭泽而渔》一文中呼吁:应采取真正市场化的发行、询价方式来进行IPO,同时建议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距,采取“市值优先认购权”的方式来保护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限制一级市场的投机资金申购团。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将一级市场的闲置资金腾出,让其要么流进二级市场要么回归社会。这样,对股市和宏观紧缩均有益处。反之,则不能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也不会改变股市恶炒的局面。

  今年新股上市后,普遍出现高开低走的局面。在笔者看来,这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在觉醒,是较以前更加理性的结果。在这种畸形股市发行制度下,“用脚投票”是最佳选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