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张旭东 姜琳)中国人民银行近来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期限结构在上半年出现新变化,呈现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存款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央行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其呈现的新特点又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企业个人都偏爱活期存款
2006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更乐于把钱存在活期账户上。
央行新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上半年人民币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而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比2005年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少增333亿元。
另据央行7月份的金融报告,1月至7月活期储蓄存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308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加1322亿元。央行对此判断:“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
受宏观形势影响明显
“活期存款增多,深受当前宏观金融形势影响。”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系主任李稻葵表示:“这映射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股市等投资环境改善,以及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
对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多,央行解释说,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由于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随时取用的活期存款需求会有所上升。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工业生产在二季度增速创下十年来的最高。在信贷过快增长的背景下,企业对活期存款自然有较强需求。
“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政策的出台,老百姓现在也更愿意选择方便存取、流动性大的活期存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金融走势的判断。”李稻葵说。
储蓄分流至股市等渠道
定期储蓄存款向来是老百姓最基本、也是最稳定的一种投资方式。不过,股市的走好,各种理财产品的丰富和百姓理财意识的提高,导致了如今部分居民储蓄的分流。
上半年中国股市一改先前低迷局面,股指一路走高,上半年新增开户数达189.96万户,是去年同期新增数的3倍多。
“新股现金申购制度的恢复和股市上涨较快,这使得居民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转移到股票市场。”央行如此解释。
而目前市场上已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信托理财等投资品种,也极大吸引着投资者。
与此同时,买房是近年来许多百姓的选择,更有不少人在观望。辽宁省沈阳市的王先生就是属于持币待购者,他早在三个月前就把积蓄全转到活期存折。“等看好了房子就买,我个人觉得比存在银行划算。”
趋势是否持续尚待观察
目前一些人不再局限于单一、无风险的定期存款,逐渐开始接受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方式,这一积极的理财方式值得肯定。
我国目前一方面有超过15万亿元巨额人民币储蓄,但另一方面内需相对不足,这是当前经济学界热议要解决的矛盾问题。不少专家认为,适当分流储蓄,大力刺激消费,是可选的现实之策。
不过,李稻葵教授提醒说:“居民对储蓄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感觉到了通货膨胀压力,而增加了个人手头的流动性。但最终解释要等待银行的客户调查。”
“老百姓消费取向及存款结构变化,与经济运行情况和金融政策密切关联,今后是否继续这一趋势,尚需进一步观察。”一位权威专家如此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