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不懈创新:行业领跑者的不二策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00: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记者杨兆敏 徐工每年的科技投入都执行必须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的硬性规定,仅2002至2004年三年时间,企业就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近10亿元 2005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不久前揭晓,在行业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
徐工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工程机械最大的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在中国机械500强企业中列第20位。 正如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所言,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徐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来源于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引进为基础,吸收创新是关键 “现在徐工每年开发新产品40多项,每年申报国家专利50多项。”王岩松介绍说,徐工集团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企业技术创新史。成立之初,面对国内工程机械相对落后的状况,徐工集团及时瞄准国际先进工程机械生产技术,引进了一系列国际工程机械产品先进关键技术,在主机和基础零部件产品上也同国外知名企业实现技术上的合作。“这个过程让我们认识到,在引进国外系统成套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后期投入进行全面消化提高,通过二次开发转变为自有技术,是当前工程机械行业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技术的引进使徐工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奠定了在国内行业的领先水平。但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和自主创新技术。这已经成为徐工人的共识。 据王岩松介绍,徐工集团引进技术后,都要根据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点、施工的地理环境、工作装置、材料结构和驾驶员的人机环境等方面做出调整,并根据企业自身制造现状,结合工厂制造能力和工艺特点进行重点研究,开发出适合国内需求的新产品。 “我们还要利用反求工程,对引进技术的设计原理、设计思想、产品结构等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吃透。”王岩松说,徐工还在技术标准上与引进技术全面接轨,并根据国情和企业实际,制定符合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建立差异化优势,研发投入是保障 “新产品的问世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每年新产品销售贡献率都达到30%以上。”说起这些,王岩松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其中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就通过自主创新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05年,仅徐重就自主开发出31种新产品,还形成26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获得专利权。 王岩松说:“新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专利技术的应用,使徐重产品与同行业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增强了徐重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的实力,进一步确立了徐重在行业中领跑者的地位,并为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增加了筹码。” 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和其他企业一样,徐工同样要面对科技投入远低于国际同行的现状,同时还有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全国一张图纸”的现象比较普遍,恶意模仿、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如此,徐工还是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技术投入。徐工每年的科技投入都执行必须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的硬性规定,仅2002至2004年三年时间,企业就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近10亿元。 针对中国企业原创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徐工加快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进行试验中心的建设。“我们根据近年来工程机械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情况,制定了以工程机械产品为研究对象,以传动试验室、液压试验室、智能控制试验室及整机试验室为主要内容的试验中心建设。”王岩松介绍,“花这样的力气,是为了给企业独立开展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研发奠定良好的试验设施基础。”竞争日趋白热化,自主创新才有胜算 “自主创新还促进徐工走向国际市场。”王岩松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徐工开拓国外市场的成绩,“2005年徐工品牌的主机出口突破1亿美元大关,成为国内首个出口创汇超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去年出口50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有8个,不仅巩固了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传统市场,而且还实现了向欧洲、美洲等地区的批量出口,其中汽车起重机全年累计出口达到400台,同比增幅达到427%,占全行业年度出口总量的90%以上。” 最让徐工人自豪的是,去年徐工实现汽车起重机首次批量进入澳大利亚,全年销售35台,全部为35吨、50吨、65吨及以上产品,开创了中国汽车起重机产业诞生以来对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先河。而中标西非安哥拉100台汽车起重机项目,徐工更创下了中国起重机行业出口销量之最。 快速增长的市场在为徐工快速发展提供空间的同时,也同样扶持了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工程机械已经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行业。徐工面临非常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卡特彼勒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凭借资金、品牌、技术、管理等优势在席卷挖掘机市场之后,正在蚕食压路机、装载机等产品的市场;以三一重工、龙工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迅速占领市场,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是个一点也不夸张的说法。”王岩松说。 “依靠进入行业早、市场影响力大、产品线丰富、产品价格低廉等优势,徐工集团在上一轮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但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我们暴露出整体技术实力不足、竞争能力不高、自主创新差距较大、很多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仍要受制于人等问题。”王岩松说,徐工集团对这些问题非常重视,除了自身的变革,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没有任何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