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汇改取向:增强基础实力和强化市场功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09:16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

  ■本报记者王宇新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一周年”附录中表示,央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敏感度承受了巨大考验,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与压力。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急速变化,未来我国人民币汇率更需要以增强基础实力和强化市场功能为重要改革取向,以稳健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与竞争。

  汇改一年总体评价:睿智应对,强化内功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已经走过的一年汇改路程,总体上看是稳健推进,但道路坎坷,一再升腾的预期压力足以证明这一点。从国外看,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调整政策强化自身利益;从国内看,经济结构的问题积聚了对汇率改革的压力。人民币的汇改应如何化解这些内外压力?

  谭雅玲:我国作为在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中作用渐强的经济体,其汇率改革引发的政治指责和舆论压力非常大,而国内各个部门,也难免对政策方案议论纷纷。政府坚决顶住国外政治压力,对利益相关的大国提出的解决该国劳动就业和逆差问题,睿智应对,据理据实加以澄清。而面对我国内部对于汇率改革的不同建议,则经过反复讨论比较,认识渐趋一致:不可不动,不可大动,先改机制,渐增弹性。

  汇率机制改革释放了一些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中,略有升值的趋向突出,可以说是弹性渐强,稳中渐升。

  中国经济时报:人民币汇改在对外压力“睿智应对”的同时,是如何“强化内功”的?

  谭雅玲: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一直依照中央总体改革的方针,围绕汇率形成机制的理念、制度,在产品、机构等方面不断推出和完善政策措施,实施人民币汇率市场价值的回归与市场手段的调节。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促进下,企业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的经营管理水平;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因汇改提升人民币价值而扩大,大多数外贸企业利润和产品生产扩大,形成企业适应汇改、受益汇改、支持汇改、促进汇改的局面。

  汇改形成一整套向市场化转轨的理论、制度和政策框架

  中国经济时报: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仅仅是汇率制度的重大突破,随后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否可以说汇率制度改革只是一个“先行兵”?

  谭雅玲:可以这么说。人民币汇率改革形成了一整套向市场化转轨的理论、制度和政策框架。

  中国经济时报:这次汇改中,除了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坚持以国情为主的改革思路”,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谭雅玲:国际上有所谓的“三元悖论”理论,对于我国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三选三”的原则: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并辅之以适当放宽资本跨境流动措施后,实际上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浮动、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间选择了将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弹性和适度放松资本项目可兑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三角组合”。

  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最重要,应该给予其较大的权重;在开放经济中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应该给予其仅次于货币政策的权重;对于汇率的稳定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也要给予一定的权重;有效地保障汇率机制市场化,保障汇率政策独立性,保障汇率浮动弹性管理,以利于经济金融改革开放。这一新三角框架有利于从国家经济全盘考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目标权重的大小反映政策考虑的优先顺序和处理轻重缓急,从而有利于政策的制定者采取“相机抉择”的方针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在这样一个“大三角”的思路中摆放汇率机制改革的位置,校准汇率机制改革的水平就一定能成功。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当前又掀起的“人民币升值”热潮,您是如何看待的?人民币汇改当初的一次性升值对于现在是否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呢?

  谭雅玲: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是一时的简单升值或贬值问题,这是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时间上看,还有一个在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长期目标指导下,短期、中期继续采取改革措施和策略,长期战略意向与短期技术问题相匹配与协调的问题;从制度安排上看,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进程中,还有一个短期调节波动水平、中期调整定值机制的问题。

  市场充实方式多样是汇改的主要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一个有弹性、有深度的外汇市场作为平台来发现均衡汇率。而国际或国内市场投资者某种程度上习惯以贸易来调节或评论汇率问题。贸易顺差意味着外币定值债权的积累,货币价格错配有疑;贸易逆差不可避免产生外币债权的失缺,货币价格错配紧张。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谭雅玲:我国过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价格相对僵化,不利于货币错配问题的解决。而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作用是市场充实方式多样。

  首先,提高了中央银行调节能力。人民币汇率改革促进了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采取经营理念、管理规则、调控制度等规范法律和条例以及风险警示的方法,实施汇率改革举措的监督管理与市场协调。中央银行通过票据发行、窗口指导、提高准备金、提高利率及人民币升值5个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必要的对冲操作。进入2006年以来,中央银行不断利用公开市场工具乃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吸收流动性,从目前来看,资金面宽松的局面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甚至对资金面后期充裕的预期依然是认识主流。而中央银行采取适时调节,不断推出调节性措施和吸纳流动性产品,使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降温或理性。

  其次,促进外汇市场的快速形成。从国际经验看,外汇市场、货币可兑换和汇率形成机制是开放经济体经济金融体系的核心,外汇市场发展是与货币可兑换进程以及汇率机制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汇率制度安排是关键,外汇市场发展是基础。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弹性的扩大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灵活汇率制度的转型需要一个具有足够流动性和效率的外汇市场实现价格发现功能。汇改之后,我国外汇市场的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再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后,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扩大,变动频率加快。这将促进

商业银行提高运营和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汇率对企业的影响应该取决于所在的特定行业和企业所在行业的定价能力。从实际经验来看,不让汇率波动所导致的倾销、贸易摩擦对出口的影响更大。由于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和适度的升值将会赢得宽松的贸易环境,因而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虽然因每个企业情况不同而各异,但总体上是小于国际贸易摩擦的。

  中国经济时报:今后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汇改政策?

  谭雅玲:短期看,应依据时机条件,谨慎增加货币弹性,增加市场调节的氛围,规避炒作性基金的价格预期,为人民币浮动化作预备动作;并可以考虑放开更多资金流通渠道,引导国外投资;稳妥增加金融产品投资品种,分流储蓄;加强强制结售汇政策改革考虑,结售汇政策意向引导,继续在可调节的前提下,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从有效方法和市场效率上解决人民币机制的压力。中期看,健全和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其中应包括经济基础积累充裕,财富效应均衡稳固以及规则制度透明,健全人民币开放的市场与制度。长期看,人民币应随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践,成为实现自由兑换的国际化货币,并且采取相对自由浮动的汇率机制,更好地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