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保监会 > 正文
 

中国"钢铁之门"在全球并购冲击中如何开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 08:45 保监会网站

  经过一波三折,全球钢铁业最大的并购案——排位全球钢铁老大、老二地位的米塔尔集团与阿赛洛集团最终完成了全面整合,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年产亿吨级的钢铁超级巨头。这次大整合,无疑是全球钢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里程碑”。“米-阿”并购在全球钢铁业的内外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国内钢铁业界也明显地感受到了。国内一家代表性钢厂的老总感叹:“米塔尔这次一棒子把我们都敲醒了。”“第一反应”都一样上海著名的钢铁业咨询机构“我的钢铁”一直关注“米—阿”并购案。在其观察中,相关各方的“第一反应”几乎
都一样:“如临大敌”,其中包括欧洲各相关国的政府部门、阿赛洛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中国钢铁业界的“第一反应”也是震惊。还在“米-阿”并购的初期阶段,国内就有钢厂老总在为中国钢铁巨头“算账”,按照目前的市值,外国资本只要出资几百亿元人民币,“理论”上就可以到手国内的大钢厂,形势很严峻,绝不是危言耸听。但是,“米-阿”并购最终没有带来人们初期预想的那种“恶意并购”的过深痕迹,而是留下了理性思考的空间。“我的钢铁”首席研究人员贾良群认为,“米-阿”并购最终是“市场手段战胜了政府间、政治间和理念间的争斗”,并购最终还原为市场利益之间的博弈。这次收购在处理原股东回报、对政府质询的回应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从长远来看,一个占全球钢铁产量近十分之一的巨型企业有利于钢铁业的稳定,也可提高钢铁业在上下游谈判中的份量。“不要匆匆转身”据记者长期采访的感觉,国内钢铁业对全球第一钢铁巨头米塔尔的了解明显不如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这些传统大厂。“米塔尔只有资本优势,没有技术和产品优势。”这是记者多次从国内钢厂老总口中听到的几乎相同的话。“米塔尔这样靠兼并收购迅速起家的企业,前景到底怎么样,其资产质量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很难说清楚。”国内不少钢铁专家持这样的态度。“我的钢铁”专家贾良群说,国际钢铁业以往的发展“主线”基本都是围绕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而展开的,所以传统的钢铁巨头都是拥有重大独有技术和产品的大公司,比如日本新日铁的高等级硅钢片,轻易不作技术上的转让。由欧洲多国钢铁企业合并而成的阿赛洛公司也拥有汽车板和不锈钢等多项“独门武器”。但自从出现了米塔尔,国际钢铁业的发展就“开辟了第二战场”:以资本运作迅速做大做强。“对于不习惯的事物,人们往往习惯于转身不去看它。但此次‘米-阿’并购,可能预示钢铁业新的发展之路,国内业界不要匆匆转身,而是应该开门仔细看个究竟。”业内人士作出这一提醒。据相关专家观察,此次收购是在钢铁整体行业景气上行的背景下完成的,是“技术路线”和“资本运作路线”这两条钢铁业主要发展路径的第一次“完整交合”,预示着钢铁业资本优势和技术产品优势的全面重组。这些新的重大态势不容忽略。中国“钢铁之门”开启有道专家普遍预期,随着我国钢铁业进入结构调整的高峰,外资对中国钢铁市场的兴趣将全面增长。宝钢集团战略专家认为,外资进入中国,首先是产品销售的贸易通道,再上升至投资建厂和并购重组。现在第一阶段基本结束,第二阶段快速展开。新日铁、阿赛洛投资宝钢高等级汽车板项目以及米塔尔重组华菱、阿赛洛拟受让莱钢部分股权等项目,都是代表性的例子。在此次“米-阿”收购成功之后,欧美市场的布局已基本形成,接下来的布局调整将主要在亚洲等地展开,中国钢铁业界应早作谋划。专家提醒说,应充分看到中国钢铁业应对外资并购的有利之处:一是我国4亿吨钢的“巨大盘子”具有强大的“稀释”作用,无需过分担心外资垄断,只要把握住关键的核心企业的开放度即可。二是目前我国钢铁业资本结构中,国有资本依然占据大头,这将有效应对外资的恶意收购。三是我国最新颁布的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表示中国欢迎外资参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但必须符合三大条件,即新建产能必须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必须拥有先进技术和产品;原则上外资不得控股国内钢厂。在此产业政策“门槛”的基础上,国家还在更广的层面上酝酿建立反垄断的相关法律体系。四是我国钢铁业的核心部分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增强了中国钢铁业在全球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当然,在全球的并购冲击波中,中国企业也不可掉以轻心。宝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我国钢铁企业一方面要真正启动并购重组的进程,迅速提升国内的产业集中度,以制衡外来的并购冲击;另一方面要有紧迫感,争取短时间内在世界上拥有属于自己的重大专有技术和产品。同时,专家们还表示,我国钢铁业要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找到平衡点,“关起门来”不可能有持续的产业成长。[][46]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