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寻找青海“黄金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2:36 中华工商时报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建设青藏铁路的意图绝不在于它仅仅能成为一条旅游“黄金线”,至少不愿意看到的是一枝独秀的景象。对于沿线经济的推动,才是地方上真正的渴望

  资料显示,青海柴达木的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湖、有色金属等资源。据测算,这些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5.5万亿元,是青海省资源开发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地区。目前青海省已探明储量并规模开采的主要矿产资源,很大一部分就
在铁路沿线。青海省认为,这些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重要矿产资源,将会通过青藏铁路输送到全国各个地方。

  青海省的计划是———利用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的地域优势、交通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青海理想的目标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使矿产资源开发与

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青藏高原特色经济与外地经济的融合,推动青海在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建设青藏铁路的意图绝不在于它仅仅能成为一条旅游的“黄金线”,至少他们不愿意看到这样一枝独秀的景象。对于沿线经济的推动,才是地方上真正的渴望所在———借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机遇加快开发柴达木盆地,才是真正的目标。

  “中华水塔”面临“干渴”

  就面积而言,青海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格尔木市无疑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城市。青藏线顺利通车了,打扮得喜气洋洋的格尔木“转过身”,不得不面对本来就有的问题:一边是“富饶”的贫困,一边是脆弱的生态链。铁路打通了开发的瓶颈,现在却又一次要面对生态的难题。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生态脆弱的高原城市,尽管这里拥有丰富的盐湖资

  源,也有盐湖钾肥这样优良的上市公司;当青藏线出现畅通的物流、人流,格尔木怀抱“聚宝盆”笑迎八方之时,它显露出的脆弱也就在眼前!

  据介绍,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已面临“干渴”的局面,而在江河源地区,“缺水”会直接威胁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实际上,这是没有青藏线之前本来就有的问题,格尔木只是一个缩影。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其生态环境事实上是在不断的恶化中。

  近年来,江河源头地区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江河源头众多湖泊出现了明显的水域面

  积缩小、内流化、盐化和自然疏干现象。鄂陵湖出水口去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长时间断流,龙羊峡水电站今年因缺水而发电不足,青海湖入湖水量日渐减少。

  青海官方的环境数据表明,目前青海省一半以上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缺水区,东部农业区出现缺水的频率达到55%以上。到2010年,预计青海省缺水将达5.4亿立方米。可以说,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是威胁三江源生态的首要问题。

  其次,高污染行业导致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青海省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火力发电、铅、锌、水泥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生产量持续增长,污染治理跟不上基本建设发展的速度,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态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青海省主要污染物排放中二氧化硫达标率、烟尘达标率、工业粉尘达标率均居全国之后。目前青海部分地区大气环境容量容纳污染的余地已经很小,而

甲醛、苯、二甲苯、氨等有害物质已严重威胁着省内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

  另外,青海省境内的生态环境正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青海省环保部门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的评定,目前,青海省内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1%、质量较差的占45.9%、质量差的占13%。全省受风、水、冻融侵蚀的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6%,每年还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每年以0.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省内1/3的草地发生沙退化,江河源的大部分地区退化草场已达到可利用面积的40%以上,草场

超载现象严重。而且,青海省境内一些珍稀物种如雪豹、藏野牛、白马鸡、普氏原羚等动物种群数量正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不能让青海人守着“聚宝盆”没钱

  花,青藏铁路给了青海最好的机遇,只是青海应该如何出手?要知道,许多“聚宝盆”在大开发之后出现的城市陷落,就是前车之鉴。

  循环经济是第三条路?

  单纯的生态保护观,与不顾一切地大开发一样,都是行不通的。

  青海省官员早就表示,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有利于改善青海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随着交通运输瓶颈的解决,柴达木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全面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就在青藏铁路即将开通之际,青海省向海内外推介了一批试验区内资源配置组合好、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已引来228亿元的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项目。实际上,自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柴达木已经先后入驻一批大型企业,涉足盐湖开发、铁矿选炼、纯碱生产、锂资源开发、煤炭采掘等领域。目前,柴达木资源的综合利用正逐步得到重视,已建成的一批符合循环经济技术条件的大项目,初步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

  青海方面表态说:“希望在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方面,力争走出一条新路来,为中国西部类似资源集中区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其实,青海想要做的就是找到“第三条路”:建立一个循环经济区,通过谨慎的试验,达到开发聚宝盆的最佳效应。

  根据已出台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在今后5年,这个试验区将围绕“油气———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等,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该计划到2010年,将初步建成柴达木新兴工业基地。据知,去年

  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被列为中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今年则是正式启动的第一个年头。巧合的是,青藏铁路也在同期全线开通。这样,一个有利于改善青海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凸显柴达木资源优势的发展良机出现了。

  不是“用循环经济的方式开发柴达木”这一个方案就能够解决全部问题。与此同时,当重要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生产量持续增长,污染治理又能否跟上建设发展的速度呢?青海还需要为开发出“聚宝盆”,做出更为充足的准备。

  规划实现将有所改观

  原因很简单,“聚宝盆”坐落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生态体系中,稍有不慎,便是鸡飞蛋打的局面。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态系统最敏感脆弱的地区。有关人士称,《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审议批准,将于今年全面实施。

  这是青海人一直在研究的“功课”,国家对此的投入也不小。据悉,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我国将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用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通过实施规划,使工程区内退化、沙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群众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生态状况实现良性循环。

  搭乘“青藏线”快速列车的游客,正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愉悦和享受;而散落在沿线孤立高原上的城镇,也通过青藏线,牵引出了一个高原经济带。在坐拥“聚宝盆”、背靠脆弱生态屏障的情形下,青海省能够找到那条与青藏线并行的“黄金路”吗?(11E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