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事事皆生意(商人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0:01 人民网-市场报

  “既捡西瓜,又捡芝麻”,有一位在中国的巴勒斯坦商人这样形容他的生意。这位商人叫克里木·杰迪,在他眼中,事事皆生意。他的生意经并不复杂:抓住机会,快速行动,找别人没做过、没想过、别人做不来的生意。

  国内第一家咖啡生产商

  “别人听说我要做咖啡生意,都说我疯掉了。”克里木回忆起1996年周围人对自己的嘲弄不禁开怀大笑。别人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难道你不知道中国人是喝茶的吗?”

  克里木摊开手掌,撇撇嘴说:“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一种咖啡,那就是雀巢的速溶咖啡。”而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克里木相信咖啡、西餐这些伴随文化而生的产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抢占先机,注册生产咖啡使克里木很开心:“我设立了标准!”这个标准是指咖啡的烘醅工艺、流程和配方。

  克里木的公司不仅生产咖啡,还免费向客户教授如何制作各种不同口味的咖啡,并把这项业务当作售后服务的附加值。很多西餐厅学习了不同的咖啡调味技巧后生意火爆。

  克里木用一句改动过的中国谚语来形容他的生意——“既捡了西瓜,又捡了芝麻”。如今,他的咖啡生意兼具批发和

零售业务,甚至“一杯一杯的卖”。他在三里屯法国学校对面梧桐树掩映的街边开了一家咖啡馆,虽然室内只有五张餐桌,但每天营业额能达到四五千元。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咖啡馆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他的生意。

  处处留心皆生意

  克里木的咖啡馆有一份客人必点菜——蔬菜沙拉,售价20元。在邻近的餐厅,这道菜可能卖到40元。克里木说自己虽售价20元,但纯利润为12元;其他餐厅售价40元,但纯利润却不到12元。秘诀在哪里?克里木笑道:“因为他们的原料是我卖给他们的。”

  克里木坦言,自己喜爱

美食,也爱琢磨美食。在西餐里,有很多配料在中国很难买到,即便能买到,价格也昂贵。于是,克里木逐渐挨个琢磨起这些几乎没人生产的原料来。

  他发现薄荷、什罗草和巴里香这些佐料用量很大,虽然它们大多出产自地中海沿岸,但只要精心培育,也可以在北京生长。克里木在顺义的咖啡厂见缝插针地种了15亩地,目前这些植物销量不错。

  蔬菜沙拉里有两样特殊的原料——奶酪和橄榄,克里木这样强调它们在西餐里的重要性:“它们好比中餐里的豆腐和酱油,如果中国人到外国开餐馆,没这两样怎么开张?”然而,这两样西餐必需的原料价格极高。

  奶酪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克里木找到地处

亦庄的京津奶厂,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制作地道的奶酪。如今长期的合作渐入佳境,每月仅奶酪一项,就可以卖掉一吨。

  而解决橄榄的问题虽有些凑巧,但却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橄榄多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因为那里的气候冬天阴雨,夏天干燥,适宜橄榄的生长。凑巧的是,我国四川以北、甘肃陇南市以南的地区,虽然身处内陆,却由于地形的影响,恰恰具备地中海气候的特征。生橄榄往往又苦又涩,当地农民不知如何制作,需要求教于农科院专家。

  由于朋友的关系,克里木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发现当地橄榄原料只需十几元一斤,而进口橄榄成品价格每斤约280元,两者的差额就是巨额的利润。至于橄榄的销售市场,克里木一点也不担心:“仅北京一地的外国人就有50万,去掉一半不习惯吃橄榄的亚洲人,还有至少25万人的消费市场。”

  在他朋友的帮助下,当地农民引进了意大利生产的橄榄制作机器。虽然成套设备价值100万欧元,但两年时间就把成本收了回来。克里木销售的橄榄成品如今要价约70元一斤,价低但质优。克里木透露,这项生意的利润率“非常高”。如今,每年橄榄能卖出10吨,榨出的橄榄油能卖出70至80吨。

  (摘自《中国电子商务》)

韩 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