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渗透中国 德尔福应战白热化生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9:36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章小星

  高举着本土化的旗帜加紧开疆拓土,失意于北美的德尔福如今在中国却踌躇满志。

  “我们有信心保持德尔福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及增长趋势。”德尔福汽车系统全球副总、亚太区总裁兼中国总裁全春泽博士不止一次地宣称,中国是德尔福的主要战略市场。

  他很清楚,要实现愿望必须拉近与中国的关系,这从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本地化战略就可见一斑。对欲以中国为东山再起支点的德尔福来说,2006年至为关键:本土化、重组、业务调整、摆脱亏损,德尔福在中国要做的事远不像说说那么简单。

  向中国渗透

  2005年中,德尔福通过主动申请北美业务破产保护摆脱入不敷出的财务窘境,全球战略在艰难中调整,德尔福产业正逐渐转移到中国等亚太零部件市场。

  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13年的历史,在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从华北到华南都有德尔福的生产企业,目前它在中国拥有15家企业,其中10家经营性企业中有7家是合资企业;在上海、北京、长春都分布着德尔福的客户服务中心;而作为未来战略,德尔福生产基地正在向中国西部延伸。

  “德尔福进入中国以来,基本保持30%的增长速度。”对全春泽来说,中国仍然有着很大的机遇。

  全春泽在2006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提到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理解是,以中国为起点,征服全球市场。“从中国的市场开始,我们有一系列的策略,德尔福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对产品线进行重新组合,调整核心产品。”

  据他介绍,德尔福将退出一些传统的制造行业,把自己定位为高科技的汽车公司,特别是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公司。公司进行了重组,有些业务要出让,同时也并购进很多和汽车电子有关的业务线。“今后,精力将更集中地投入到与电子有关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中,通过电子化来实现更安全、更环保、更具燃油经济性的目标。另外,我们会在安全、排放、绿色环保方面下大气力,比如

柴油系统、
发动机
管理系统等等。”

  根据德尔福的年报,其2005年亏损24亿美元,比2004年48亿美元少了一半,全春泽解释说,亏损幅度减少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公司内部做了很多调整,生产效率提高非常明显;第二个原因是德尔福正在努力扩大非通用业务,“2005年我们首次实现了通用业务所占比例降到50%以下,而前几年,德尔福80%以上的业务都跟通用有关系,出售亏损部门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重组工作的重要部分。”

  本土化挑战

  其实,早在多年前,德尔福的本土化战略就已拉开序幕,一个包括本地化研发、采购、本地化管理团队乃至本地化决策机制的亚太区战略调整将在2006年延续。

  “我们有一个讲法,叫‘本土化的运作,全球化的思路’,德尔福中国要建立起能力,必须靠自己。”全春泽说,在美国总部申请破产保护以后,亚太区一定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有独立性的业务部门。这样就可减少对美国总部的依赖,同时降低成本,更有

竞争力

  “要在中国发展,关键的一点就是本土化,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非常中国的公司。”他解释说,“本土化的运作”应包括:产品本土化、供应商的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和人才的本土化。

  2004年6月,德尔福在上海开设了独资的中国科技研发中心,这是它在中国本土建立的首家技术中心,意味着其本土化研发战略正式启动。据了解,占地87170平方米的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总投资达5千万美元,中心将集中发展汽车电子、安全及动力总成能力。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工程将分三期完成建设,已经启用的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目前大约有500名工程师、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在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工作。

  除此之外,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将最大程度地利用本土的人才资源。全春泽认为,加强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用中国的人才进行设计和管理,能够有效的帮助公司实现本土化。“一定要培训优秀的中国员工成为德尔福中国的领导,让我们的员工队伍中有更多的中国员工,把中国的文化和经营策略引进我们的公司。德尔福中国公司要真正的强大,真正地顺应这个趋势,就一定要有中国本土的管理人员来管理公司的发展,这也是2006年的主要方向之一。”

  按照规划,德尔福要在2008年之前尽量做到本土化。“要注意去发掘好的中国零部件公司,因为他们可以成为德尔福非常好的供应商。中国供应商的发展,对德尔福而言是件好事。”全春泽称,只有和本地的供货商取得紧密的合作,才能让产品去更多地满足中国的需要。“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依赖欧洲或者是美国的供应商,我们需要和中国的本土供应商紧密地合作,携手取得商机。”

  在全春泽看来,本土化将是德尔福亚洲战略的核心解决方案。他认为,只有把供应商本土化,把设计包括工程能力本土化,才能在中国市场立住脚,才能为控制成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要依靠本土化取得更强的灵活性,根据当地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它的前提是要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决策权。”为了获得中国最新的发展情况,并对此快速作出反馈,德尔福的亚太总部从日本搬到了上海,全春泽和家人也一起搬到了上海。

  白热化生存

  事实上,几乎所有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都嗅到了在中国的商机,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的市场调研显示,2010年中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将达到约8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另据预测,在2010年前,中国会赶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在美好的愿景中,全球各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涌入中国。

  随着中国取消对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比限制,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独资化”潮流开始蔓延。据统计,在全国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已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5。当前,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了业务,除了德尔福,马勒、博世等跨国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生产企业也越来越多,并纷纷开始注重本土化。

  比如博世,它对外宣称将积极建立本土采购渠道,并将采购重点逐渐转移到中国市场,到2013年,超过80%的原材料将来自中国本土的供应商。2006年至2008年,博世集团将在中国增加6.2亿欧元投资,相当于此前集团在中国投资额的总和。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彭德园称,中国有望成为博世集团最大的采购基地和生产基地,集团还将建立渠道向欧美销售来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品。

  “现在的中国零部件市场跟三国一样:一个是德系的,如博世等公司;日系的,包括电装等公司;还有美系的,如德尔福、伟世通等公司。”全春泽认为,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表现将一决胜负。

  群雄逐鹿中原,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新一轮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产品国产化,也将给国内企业带来新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随着国际采购班车向中国开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将被逐渐纳入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中,逐步走向国际化。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