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非洲的中国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6:34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沈柬贝 发自上海

  米盖尔·李(Miguel Li)的手机又响了。

  “哈哈!非洲现在比中国还凉快。佛得角只有30℃不到。”他大笑着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一边给在佛得角的老婆回复短信。

  作为西非早年殖民者贩卖非洲奴隶的中转站,以奴隶、火山、群岛而闻名的佛得角,五百年以来让人充满了神秘的想象。

  米盖尔的太太是去年下半年刚去的佛得角,正在首都普拉亚(Praia)张罗着一家以经营服装、鞋为主的杂货店。

  28岁的米盖尔其实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十年前我用了几分钟就决定去非洲做事情了。”米盖尔说,当时他母亲流着泪恳求他不要去佛得角,当时人们想象中的非洲有着一个个骨瘦如柴的孩童,苍蝇横行霸道。

  “但我很快发现即便是两个尺码不一样的一双鞋子,在非洲也能卖出不错的价格,竟然还能收回成本。”米盖尔耸耸肩说,“这个很正常,在非洲太普遍了。”

  中国小百货生意人

  现在的米盖尔仍在中国国内搜集商品。

  “这段时间中国商家差不多都回来了。”米盖尔这次在国内待了三个月,这几天他正在浙江

义乌最后搜罗着各类价廉物美的圣诞礼品。“从中国发货到非洲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时候已经差不多了。”

  早年,从义乌进货的漂亮圣诞靴只有3元钱,等运到非洲市场,光景好的时候能卖到30多元。因此不少中国商人纷纷将扣子、皮包、灯泡和插座之类的日用消费品运往非洲各个国家,然后再以相对不低的价格批发给当地商人。米盖尔称,在非洲的普通中国生意人家,每月赚上万元人民币问题不大。

  几内亚比绍中国援外项目组的陈小姐介绍,非洲的日用产品还是中国产的居多,“不过多数是由黑人商贩从在非洲的中国商家进口。”

  米盖尔现在的公司除了军火、药材之外全部都在经营范围里。在他看来,在非洲中等收入以下的人80%穿的是中国货,中等以上的有30%用中国产品。

  “非洲当地并不怎么生产东西,基本上都是靠进口,很多中国、越南的小百货生意人在做。”米盖尔的朋友小曾说。她是中国工程与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下属凯姆克公司派驻安哥拉的一名翻译。

  两个月前小曾为了买一件体面的衣服着急坏了。6月15日,她接到通知,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非洲访问,需要抽调翻译,艰巨的任务就摆在了面前:没有合适的衣服可以穿。

  “开车到岛上转了一圈,店不少,看得上眼的衣服不多。这边衣服基本上都是一个型号一件,没得选择。”小曾埋怨道,后来还是没有买成,但她表示绝不会去中国人的店里买。“这边进口的中国衣服,几乎都谈不上任何档次。”

  日本的汽车和中国的摩托

  相对于中国的衣服产品,日本的汽车更早一步进入了非洲。

  “你会发现,TOYOTA、NISSAN、SUZUKI 满街跑。甚至连公交车也全都是丰田,而且设备也非常好。”小曾并不是刚去非洲的女孩,此前在佛得角、加纳等地都待过。

  不过这里还是可以到处看到中国造的小排量摩托了。由于消费水平和道路交通状况所限,

摩托车成了许多非洲国家主要的交通工具,市场需求量很大。

  法国《解放报》的一位女记者在博客中提到,来自中国的125毫升小排量摩托卖300欧元,相当于当地最低保障工资的10倍,这样的摩托非常好用,一天中骑摩托行驶450公里没出一点问题。

  早年在南非建设最大声讯传呼台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在非洲绝大多数摩托车都是中国造的,尤其以重庆生产的摩托为代表,光在尼日利亚一个国家的摩托车市场上总份额就在90%以上。

  恶性竞争之乱

  虽然中国商品在非洲颇受青睐,但占据非洲50%市场的中国货正遭受着当地的抵制。

  由于非洲市场盈利可观,大量的中国商人涌向那里。

  “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一块钱的东西经常会被削到两毛钱。”米盖尔上半年不得不把一批卖不掉的衣服毁掉。“我不得不把那些衣服全部用剪刀给剪碎了,如果剪成一半,一些恶意的当地人也许会拎着另一半上店里要索赔呢。”

  因为中国生意人之间的低价竞争策略,米盖尔这几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市场被搞成一团糟,甚至有些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

  “中国那么多的便宜货进来,量又大,当地工厂无法做到,造成很多人失业。”米盖尔雇用的当地女工诺姆扎莫抱怨说。

  尽管如此,米盖尔所在的佛得角有60%的劳动力在国外尤其是在欧洲打工,虽然剩下的是老弱妇幼,但口袋里却多的是美元。米盖尔坚持留在这里,“但服装百货的日益增多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搞不好又要赔钱,眼下电器市场效益看似不错。”约翰内斯堡贸易专家彼得·杜坡曾分析,不少人批评中国工业品进入太多,对当地工业构成威胁,但那是非洲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问题,进口增加对消费者有利,增加了购买力。

  能讲中文的是高收入人群

  2000年至2006年初,中非贸易额增长了近3倍,去年的增幅达到36%,总额达到397亿美元,赴非洲旅游的人数增长一倍,达到11万人次。尤其在南非登记注册的中国人就有好几万。

  在南非钻石有限公司的中国总监陆燕云看来,以前南非隔离的黑人白人,现在已经开始融合,而中国文化同当地文化也有融合的趋势,不少人都在开始学普通话,中国文化在当地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接受。

  此次回国前,米盖尔就参加了邻居伐里奥在端午节搞的庆祝活动。伐里奥特别热衷于中国文化,当时准备了很多中国的粽子,在当地中国餐馆每个粽子要卖到5美元。

  事实上,根据上海一位前埃及外交官介绍,非洲很多国家跟中国由于都是文明古国的历史背景,许多方面有可以融通之处,比如埃及人都非常相信中医。他透露一位埃及的前联合国高官近日就不远万里来上海看病,“因为他非常相信中国中医。”

  只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至今仍禁止移民,而且对商品

零售业也未能放开,很多中国人在非洲待不长久,“很多人过去只是做一个跳板去欧洲。”

  但是非洲国家在旅游方面,正在加大攻势。“许多埃及的旅游产品,或者宾馆的接待都已经出现了中文的字样。”上述官员说,能讲中文的当地居民在非洲国家绝对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