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一位副省长对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9:26 中国经济时报

  要防止急功近利、变样走偏;要使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要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本报记者包月阳曾业辉李小千

  山东不仅是一个人口大省、沿海大省,而且还是一个不不折不扣的农业大省,主要
农产品总量除了粮食少于河南、棉花少于新疆外,农业增加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肉蛋、水产品、蔬菜、水果、油料产量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2005年,山东实现农业增加值1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粮食总产3917.4万吨,增长11.4%;农产品出口69.1亿美元,增长23.4%,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四分之一……

  作为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其对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包括自身的一些摸索与实践,值得关注。

  有意思的是,到山东采访期间正值

世界杯热播,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贾万志也酷爱足球,采访的开端不是从农田瓜果而是从足球开始,两者自然风牛马不相及,但贾万志对新农村建设“既要满腔热情又不盲目蛮干”的提法,还是让人看到了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某些共性。

  现在,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若真的发展成某种“球赛”的话,决不会是一件好事。

  对新农村建设而言,“大干快上”在贾万志看来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趋势,他认为对此要时刻警醒;而他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观点,正是基于一种冷静的思索。

  新农村建设要有“五防”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8亿农民这样一个事实,虽然部分农民已经转移出来了,但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关系到国家的根本。”贾万志认为,过去农民确实付出与承担得太多,现在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绝佳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对农民自身来说同样如此。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贾万志首先提到的就是要防止急功近利、变样走偏等可能面临的挑战。他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有“五防”:

  一是要防止“热不起来”。现在有一种不利倾向是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既然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那就慢慢来,认识不到位,缺乏一种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要防止“过热”。另一种倾向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新农村建设就要搞群众运动、集中会战、运动式的攻坚战,出现过急倾向。

  三是要防止走“偏”。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方针,应当全面理解,缺一不可。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覆盖全社会,而不应偏到某一方面或一点上。例如,有的理解新农村建设就是搞新规划、新村庄建设;有的理解在发达地区才能搞、经济落后地区就不能搞或不好搞,这都是偏差;还有一层含义,中国最终的出路,还应该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逾越的,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我理解就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如果把握不好、走偏方向,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就有可能产生矛盾,那么搞新农村建设怎么与此协调,应当是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真正的新农村建设决不是要将8亿农民仍然固守在那片土地上。”

  “当然我不是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使农村人口都涌入大城市去;但也决不能将大量农民都固定在原有的田园中,所以我理解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贾万志强调说。

  四是要防止“另起炉灶”。有的人一说新农村建设就想另搞一套,或再搞一套地方“方案”。实际上应在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上做文章。

  五是要防止借新农村建设之名搞部门利益之争。新农村建设文件下来后,许多地方、部门、单位都在开研讨会,都在讲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有的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总想弄好自己的事、总想强化自己的权限、总想获得自己不该获得的利益。

  “新农村建设要扎实、健康、持续地推进,不能走偏;也不能走形式、一阵风;更不能‘偷梁换柱’反过来形成某种阻力。”贾万志说。

  新农村建设应突出哪些重点

  贾万志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乡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固定模式,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之中要把握一些主线、突出一些重点,才能逐步理顺、稳步推进。

  一是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方针第一句话就是“生产发展”,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第一要务。“不要把农村经济想得太好、太强,农民仍然很穷。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930元,每人每天就1美元多一点,这在国际上仍然是赤贫线。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通过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产品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的劲关键要使在这方面。”贾万志说。

  二是要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不能误读为建设新村庄,不是搞新村建设运动,所以要规划先行,而且应该是全面规划,按规划稳步推进。

  三是要抓好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抓到村”,若理解为“抓到村”,就有可能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产生矛盾。比如一些城中村、空壳村、生存生态条件恶劣的村、太偏僻偏小、太贫穷的村等,可以淘汰合并而不是规划、建设它,要将人口转移出去。

  贾万志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提升到以县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层面上来,而县域一级应扩权、放权,但县域经济不等于县城经济,而应涵盖县城和农村。

  四是要使新农村建设要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要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五是要培育“新农民”,使“新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主体素质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走上科学、有效、协调、可持续的轨道,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生产力。有必要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和农村教育模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

  六是要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大力度地向农村倾斜。“我们是‘亏欠’农民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拨乱反正’,是补偿,不是‘恩赐’。”贾万志表示,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转移支付、困难补贴、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投入,较以前已大大增加,但农村面广量大,仍有杯水车薪之虞,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倾斜。

  七是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应加大。在列举了自来水、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多个能够由城市支持农村的硬件之外,贾万志认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软件”支持也必不可少,应当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积极的条件。

  “目前的户籍制度在某些地区或某些层面上,对人口转移确实存在一定的束缚作用,我们老说户籍制度应当改革或放宽,但要有实质性的行动啊。”贾万志说。

  要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协调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就偏离了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和初衷,不能向新型工业化转型,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如何才能化解“矛盾”,协调发展呢?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贾万志有他自己的理解:“新农村建设应当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互动促进。中国最终出路还是工业化、城市化,应当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通过这两方面‘加速发展、双轮驱动’,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对于中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贾万志也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就是“组团式发展、社区化建设”。

  他比对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高度城市化道路,80-90%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几个大城市,中国不可能走这样的路子,也走不了;第二是通过大城市带动卫星城,像美国洛杉矶等地区走的就是这种路子;第三种是城市外延不断扩大,类似于摊大饼,中国很多北方城市特别是北京比较典型,好处是这条路子比较容易走,但容易“半身不遂”,各处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有的不到位、有的浪费;第四种模式是依托老城建新城,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多见,好处是发展迅速,短时间内新城崛起,但问题是有的老城依托乏力带动不了,另一方面新老城反差太大,在国外甚至形成大范围的贫民窟;第五种模式是大力发展小城镇。“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条道路未必能行得通,不能完全走这个路子。”贾万志认为,小城镇是城乡二元体制下、乡镇企业大发展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发展潮流,可以作为目前城市化战略的有效补充,但不应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流。

  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统筹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对投资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很有限,而且一哄而上,有可能对土地、环境、资源利用造成压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的小城镇总数已突破60000个,但每个城镇的平均人口(非农业)却只有2000人左右,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功效并不明显;而特大城市过度集中又面临就业、环境、社会资源方面的挑战。那么,是否存在可能更有效的方式呢?

  贾万志提出可以考虑组团结构的城市发展模式,就是使某些地域或地区的城市群落形成联动、组团发展,打造“大社区”与“小社区”的城市形态。组团式发展一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域、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与分工;二是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大城市病;三是可以集约发展、节约资源、统筹建设等。这样既不像大城市太集中,又不像小城镇太分散。

  “城市群与组团式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组团式既有城市的组团,又有建设、发展的组团。”贾万志进一步提出,组团式发展之外,城市建设本身要推广社区的概念,大的组团就是大的“社区”,而一个城市本身又可以分为几个组团,一个组团就是一个社区,商贸、住宅、教育、医疗等功能齐全,避免人口流动过大、过频,减缓大城市病。

  他同时也强调,任何模式都有利有弊,这方面还要理顺投资建设、市场启动、资源承载与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出台一些有利于这种组团式发展的政策等。

  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目前,山东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怎样的层次?在实践过程中,哪些方面的体验最值得关注呢?

  对此,贾万志坦承,山东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具体的举措,也有了一些实践,而且也正在组织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但整体而言还是处在不断摸索、调整、试点阶段,在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下,重点抓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型农民、做好乡村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贾万志表示,有些工作是承前启后,有些需要探索创新,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各项工作要求措施细化、指标具体,比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2006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6500万元,支持“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安排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远洋渔业企业等;今年还将重点推广20项重大农业技术、20个主导品种。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实施“双30”战略抓30个经济强县、30个欠发达县。在培育造就新农民方面,2006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500元,农民非农收入比重达到70%。

  能否顺利、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怎样将新农村建设引导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贾万志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干起,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山东原来搞了村村通工程,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电、通有线电视,现在又在抓村村通自来水。“现在还有很多百姓在吃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换位思维,百姓连口水都吃不好,说得过去吗?”贾万志还用了几个比喻,现在不论是欠发达的地方还是富裕的地方都缺钱,但缺与缺不一样,有的缺锦上添花的钱,有的缺雪中送炭的钱,有的缺“喝咖啡的钱”,有的缺“吃盐的钱”,不是一回事,必须先雪中送炭,先解决“吃盐”的问题。贾万志说,国家打算用15年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山东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用3年的时间基本解决这个问题,确保在2007年80%以上的村通自来水。

  “现在百姓上学、就业、医疗等负担沉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

养老保险和其他一些保险、福利事业要逐步推进。”贾万志介绍说,2006年,将安排专项资金3.6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总数扩大到88个,覆盖全省农业人口的70%左右;将安排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51个财政县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7年底将实现“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更趋完善,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只要心里装着农民、为农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山东作为一个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也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贾万志说。

  新农村建设应突出哪些重点

  贾万志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乡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固定模式,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之中要把握一些主线、突出一些重点,才能逐步理顺、稳步推进。

  一是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方针第一句话就是“生产发展”,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第一要务。“不要把农村经济想得太好、太强,农民仍然很穷。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930元,每人每天就1美元多一点,这在国际上仍然是赤贫线。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通过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产品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的劲关键要使在这方面。”贾万志说。

  二是要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不能误读为建设新村庄,不是搞新村建设运动,所以要规划先行,而且应该是全面规划,按规划稳步推进。

  三是要抓好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抓到村”,若理解为“抓到村”,就有可能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产生矛盾。比如一些城中村、空壳村、生存生态条件恶劣的村、太偏僻、偏小、太贫穷的村等,可以淘汰合并而不是规划、建设它,要将人口转移出去。

  贾万志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提升到以县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层面上来,而县域一级应扩权、放权,但县域经济不等于县城经济,而应涵盖县城和农村。

  四是新农村建设要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要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五是要培育“新农民”,使“新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主体素质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走上科学、有效、协调、可持续的轨道,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生产力。有必要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和农村教育模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

  六是要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大力度地向农村倾斜。“我们是‘亏欠’农民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拨乱反正’,是补偿,不是‘恩赐’。”贾万志表示,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转移支付、困难补贴、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投入,较以前已大大增加,但农村面广量大,仍有杯水车薪之虞,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倾斜。

  七是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应加大。在列举了自来水、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多个能够由城市支持农村的硬件之外,贾万志认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软件”支持也必不可少,应当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积极的条件。

  “目前的户籍制度在某些地区或某些层面上,对人口转移确实存在一定的束缚作用,我们老说户籍制度应当改革或放宽,但要有实质性的行动啊。”贾万志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