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成功孵化20多万中国鲎卵 实现大规模繁育苗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2:18 新桂网 | |||||||||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北海讯(记者许海鸥)最近,由广西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广西自然基金项目“广西中国鲎资源恢复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研究”获得突破,人工高密度育苗取得成功,将投到红树林湿地做放养试验。这标志着广西大规模繁育中国鲎苗种的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鲎的自然繁殖率很低,主要是因为它的成熟期晚,要达到12~13岁才开始排卵,而
记者在位于广西海洋研究所的孵化场看到正在卵膜里面翻转的鲎苗和已蜕去卵壳的幼鲎,这些小鲎仅一颗黄豆大,但已经有成鲎的雏形了,最具标志性的是有了一根小尖尾巴。据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在1.5立方米的3个育苗桶中,今年培育的几批幼体近期内将陆续破膜而出。在规模化育苗中鲎卵孵化率达90%,一龄幼鲎每平方米出苗量最高达到10万个,这一成果为广西北部湾开展中国鲎人工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成功孵化了20多万个中国鲎卵。 据了解,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等物质,从这种蓝色的血液中提取的“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而现在鲎的人工养殖技术还不完善,世界上只有中国海域和美国海域的鲎血液,才可以制作“鲎制剂”。因此,“中国鲎”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 现在,鲎数量急剧减少,仅在广西北部湾、海南岛还有一定数量的鲎。广西已经将鲎列为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著名生物学家潘文石,已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呼吁,对鲎的保护迫在眉睫,不要让流淌了4亿多年的“蓝色血液”枯竭了。编辑:杨东作者:许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