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洋山港点睛 “长江战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2: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尽管问世已7个多月,但洋山港依然是关注焦点。因为许多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在战略价值可能超越当初的预期。

  8月4日,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环节,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顺利通过交通部组织的竣工国家验收,工程总体评定等级为优良。

  更耐人寻味的新闻是,洋山港至今已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逾170万标准箱,以日均吞吐超过7300标准箱的速度,成功进入“成熟运作”。而大多数国际港口从开港到成熟,一般需一两年时间。

  原因或许很多,但洋山港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其背靠长江千里“黄金水道”。而更值得期待的是,这个关键性港口的出现,能否成为力推“长江发展战略”的点睛之笔?

  洋山港缘何迅速成熟?

  洋山港7月份的报表,让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总裁陈戌源内心又添了一层底气。

  洋山港确实比很多港口要“早熟”。其7月份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8万标箱,为开港以来最高月产纪录。按最初的设计,洋山一期年吞吐能力为220万标箱,但实际上,今年预计可达300万标箱。

  陈戌源坚信,得到洋山一期强力助推的上海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标箱。照此发展速度,上海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大港的日子,将很快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山港之所以势头迅猛,关键是它破解了长江流域入海口枢纽港的瓶颈制约。常年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的洋山港,从根本上改变了上海港缺少深水岸线、集装箱吞吐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开港后,洋山停靠的几乎都是6000箱以上的大型船舶。船舶进出不需再候潮、减载,滞留时间大大缩短。据悉,洋山港开港后,长江流域供给的集装箱量,已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1/6。

  千里长江“黄金水道”,如果说上海是龙头,武汉等中游地区是龙身,重庆是龙尾的话,洋山港的建成则是实现江海联动的点睛之笔。

  怎样打造长江经济链?

  这几天,上海港与四川泸州港的产权交易,正进入运作。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以资本运作方式整合长江航运资源的又一次突破。

  洋山港建成后,长江流域亟待形成以其为核心的集装箱运输体系。目前,长江干流有216个主要港口,各地希望看到的新格局是,内河港口将中西部省区的出口货物,通过长江航线发往洋山港中转,进口货物也经洋山港分装后再转运各地。

  但如何将长江沿线各港口有效串联起来,却是一个棘手问题。

  在很多专家看来,实施资本运作是最佳突破口。相继与流域各省市取得共识后,上海正通过资本注入,改造沿线港口码头的硬件设施,共享上海港的管理运营经验,将产权关系和业务运营合二为一,保障长江流域省市的对外经贸往来,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今年2月,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与重庆港务集团签约,共同投资经营重庆寸滩码头。去年7月上海港又参与了武汉港务集团的整体改制,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及其下属的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30%和25%的股份。

  对长江流域各港口而言,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也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去年沪鄂合资后,武汉港的集装箱运量目前正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沪渝两地港口的“牵手”,无疑将推动重庆港整合地区性的港口、物流、航运资源,建成长江上游的主枢纽港。

  溯流而上,上海同南京、武汉、重庆等港口携手,一条和谐共赢的长江经济链正悄然呈现。

  “点睛之笔”如何带动全局?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越来越多的人以此评价紧邻长江口的洋山港的出世,对长江流域发展的潜在拉动价值。

  其实,长江流域一直被认为是颇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就面临日益萎缩局面。

  “部分船舶标准不一、管理水平较低、港口功能单一。”有人从技术层面做出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更深的体制层面因素是制约跨行政区域协调合作的根本原因。

  眼下,对长江流域来说,比洋山水深条件更让人期待的,是洋山保税港的出现。换言之,是新一轮体制创新带来的动力。

  去年6月,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这一体制变革将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散功能。

  同时,长江沿岸9省市的合作意愿也在日益增强。去年,重庆提出加快实施“长江战略”,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而身处中游的鄂、湘、赣、皖等省也明确提出,要借长江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

  洋山港不失为“长江发展战略”中具点睛意义的落子,但显然一个港口并不足以扭转乾坤。更现实的期待是,这一“点睛之笔”能起“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带动长江流域更深层次的变革。

本报记者 高 渊 沈文敏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