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经济何时能成“绿巨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0:40 中国经营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这一数字与全年能耗降低4%的目标相差甚远。

  调控手段为何难抑GDP能耗攀升?

  《中国经营报》:业界惊呼,高耗能的粗放增长方式上半年基本没有改变,“十一
五”开局之年,恐怕难以实现GDP节能目标。

  戴彦德:从理论上说,整个经济的单位能耗同比应该下降,这是一种趋势。但是,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这说明,虽然第三产业的能耗在下降,但经济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拉动力仍然很强,因而单位能耗同比上升了。

  韩晓平:上半年电力和煤炭单位能耗上升了,这有点出乎意料。因为,近一年来,电力和煤炭结构进行了调整,许多小厂小矿被关闭兼并了,能耗同比应该是下降的。但是这次统计显示,煤炭、石油和电力的单位GDP能耗都上升了。

  这种结果得出一个反思,过去几年政府主导下的“关小建大”,对于节能来讲,是不是失效了?目前,电力和化工项目越建越大,但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上半年单位耗能反而上升了。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投资,还是市场主导下追求效率的投资模式?

  《中国经营报》:有何迹象表明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投资和市场追求效率的投资,所带来的能耗效果不同?

  韩晓平:以山东和浙江的单位GDP耗能为例子,山东和浙江都是经济大省,但两者的能耗有很大的不同。

  2005年浙江的单位GDP能耗为0.9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1.22吨的平均标准,而山东省单位GDP能耗为1.28吨。为什么两省的GDP接近,而能耗相差悬殊?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浙江是资源小省,主要以私营的轻工业出口为主,国有重化工业比重较小;而山东主要以国有的大型重化工业为主,民营企业比重较小。这两种特点决定了两省能源的供给和需求不同,前者能源的消费和供给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后者是政府主导推动的。

  从能源的供给来说,在浙江基本上是以小热电厂为主,最大的热电厂是2.5万千瓦,而山东的火电厂项目动不动就是20多万千瓦。实际上大规模的火电项目上马,不仅不能降单位GDP耗能,而且还增加了能耗;相反,小型热电厂的节能效率比大火电厂更高。

  从能源需求来说,浙江采取了阶梯累进加价,根据用电多少,提高用电价格。许多私营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会主动使用节能技术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而山东则不同,对于国有大企业来说,有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所以电力成本压力并不大,因而节能的主动性并不强。

  《中国经营报》:从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来高速增长看,似乎大多数地方政府有些忽视了节能目标?

  王建:实际上根源还是在于政府主导下的GDP增长并没有改变,节能没有深入人心。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投资大项目,特别是重化工业。一是需求原因,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了,这是一个必然;另一个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崇尚GDP的发展观念没有发生转变。工业大项目可以迅速做大GDP,即使能耗大一点,也没有关系;相反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的周期长,GDP见效慢,所以地方政府缺少动力发展这些产业。

  进入重加工业阶段后能耗将自动下降?

  《中国经营报》:能否从经济和产业发展角度来解读一下上半年能耗上升现象?

  王建: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业阶段,而重化工业内部主要分成能源矿产、原材料和重加工业这三大门类。能源矿产和原材料部门是重工业的基础部门,在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首先是充实这些基础部门,然后才能进入到以重加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的基础工业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国内总需求与总产出中上升最快的就是矿产和原材料部门。能源与原材料工业都是高耗能产业,生产一吨钢平均需要2吨煤,发一度电平均需要400克煤。

  在2003年以来的本轮经济增长新周期中,大量投资流入到石油、电力、煤炭等重基础产业领域,形成了巨大的产能。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了10.9%,但原煤、原油和发电量分别增长12.8%、2.1%和12%;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0.8%、18.3%和25.8%;水泥增长20.8%,都明显超过GDP的增长率,因而必然导致单位GDP能耗的上升。

  《中国经营报》:单位GDP能耗何时才能降低呢?

  王建:我预测2006年和2007年的能耗将继续增长,“十一五”的后半期可能降下来。能耗的降低取决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只有进入重加工产业发展阶段,单位产值能耗才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因为重加工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就少得多,例如钢铁工业单位产值的能耗比交通运输设备业平均要高出11倍。

  再举个例子,工业硅约为1万元/吨,利用工业硅生产的多晶硅为40万元/吨、单晶硅棒为150万元/吨。所以加工越精细,附加值就越高。而深加工过程中,能耗占产值的比重会大大下降。在进入重加工产业发展阶段过程中,推动产值增长的因素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是,“十五”的工业增长动力来自于资源的消耗和资金的推动;而当进入重加工业阶段,增长动力将转为技术和创新,那么GDP的能耗会必然下来。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济何时才能进入重加工业阶段?

  王建:与2003年~2004年比较,重基础工业目前不仅已经没有瓶颈部门,还是产能过剩最集中的部门。从电力供应看,2004年几乎每个省市都闹缺电,目前则只有两三个省份,而且缺口也不大。从投资看,2004年初钢铁供应投资增长率曾高达173%,今年上半年已经下降到8.8%。

  所以中国在未来两年将很快跨越过重化工业中的“重基础”产业发展阶段,在“十一五”后期将可以进入以重加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了,那个时候GDP单位能耗必然下降。

  节能指标之辩:一刀切、没有考虑购买力因素?

  《中国经营报》:“十五”期间,我国的GDP能耗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十一五”将GDP能耗要降低20%。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的节能目标和“十一五”的节能目标能实现吗?

  戴彦德:“十一五”单位能耗降低20%的目标,按计划是每年降低4.4%,现在变成了第一年降低4%。我们预测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各省的单位耗能水平并不一样,每个省都要降低20%的目标,这种提法值得探讨。

  但我们不能简单以能源指标来看这个节能体系的作用。以前中国经济制订的都是发展指标,现在第一次有了约束性指标,具有历史转折意义,但需要一个过渡。

  韩晓平:今年单位耗能要降低4%非常之难。之所以出现难度,可能在于节能指标制订的不太合理。

  “十一五”单位GDP耗能为什么要降低20%,相关部门是以中国与日本、欧美的耗能作对比,如中国GDP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8倍,以此认为中国GDP能耗应该降低20%。

  其实每个国家的购买力不同,不能简单对比。打个比方,在东京100元一碗面,北京10元一碗面,陕西榆林一碗面只要1元。这三碗不同的面所创造的GDP是不一样的,但消耗的能源差不多。所以不能简单的类比,必须有购买力作参照,否则中国的GDP能耗永远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另一个疑惑是各省实行一刀切,能耗都要降低20%,这个目标其实很难实现。以浙江为例,浙江的能源利用效率本来就较高,在“十一五”期间,单位耗能水平降低10%还可以,但没有办法降低20%了。

  所以我们在制订相关节能目标时,应该更多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推出更多市场化、法制化的节能措施,促进政府和企业节能。而不是单纯的下达指标,以行政命令来推进,否则“十一五”节能目标将难以实现。

  从工业节能到全民节能

  《中国经营报》:应该从哪些方面推进实现“十一五”的节能目标?

  戴彦德:一是从需求方面,要坚定地调整经济结构,把第二产业的比重降下来,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如创意经济,旅游经济等,尽快启动消费。

  二是从供给来看,目前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太大,应该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及核能。特别是发展核电,核电是其他国家的普遍选择,法国的核电量占装机容量的70%,我国只占1.6%,潜力非常之大。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约束、改变能源供应的途径,从而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的需求。

  王建:降低能耗的关键是要淘汰、调整一批落后的产能。钢铁、水泥和电力等产业出现过剩的原因在于一批低效的落后产能,这批产能造成了中国工业生产的能源浪费。如我国每吨钢的能耗高出世界水平的10%~20%;水泥高出40%,许多地方的水泥制造技术都应该淘汰,但仍在生产。

  因而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制订严格的耗能限制标准,在增量上防止高耗能的工业项目上马;另一方面,在存量上继续调整,关闭一批落后产能,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大力推行节能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强制企业淘汰落后技术。

  韩晓平:一是节能应该从市场化入手,形成一种长效的市场化节能机制。为什么中国工业投资冲动非常强烈,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要素和资源价格便宜,地方国有大企业没有多少压力,可以消耗大量资源,进行大量投资。事实上,目前的煤电油气的价格是行政管制的,价格较低;同时,这个较低的价格并没有包括企业消耗能源的环境和污染成本。政府应该逐步提高资源价格,通过市场价格来调节能源需求,以此降低能耗。

  二是节能的执行问题。发改委已经发布了十大节能工程,这已经非常详细了,关键在执行。

  《中国经营报》:大家都比较关注工业生产的节能,那么居民消费节能呢?

  王建:这需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些奇怪,外国人用手机基本上不坏不换,中国人有了新款就换;美国人净是大胖子,但是美国人坐“切诺基”就可以了,可“切诺基”到中国以后,还要把车加长加宽。中国人对100平方米的

户型不满意,把144平方米作为一个档次划分,而日本的主流户型是55平方米。

  如果不节能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不改变,就会影响下游厂商的设计制造,节能也就无从说起。政府要通过教育、宣传或者强制手段来建立居民节能的消费习惯。

本报记者:刘晓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