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家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4:18 经济参考报

  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赵晓:我国正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期

  来自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专家赵晓认为,大致可以断定的是,中国目前正进入至少长达20年的国际经济摩擦期。值得警惕的是,商品贸易领域的摩擦引发了制度领域的诸多摩擦
,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劳工标准问题,抑或人民币汇率争端,都体现了商品层面摩擦向制度层面摩擦的渗透。

  我国今年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将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纺织品争端虽然得到缓解,但摩擦依然存在;二是欧盟对中国部分鞋类的反倾销调查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制鞋业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贸易摩擦;三是到去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我国很可能面临反补贴诉讼;四是今年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出台新的贸易壁垒和进入门槛,势必影响中国贸易出口;五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会有所增加。

  梅新育:各种贸易壁垒交叉出现

  我国成为全球贸易摩擦重“灾区”的严峻现实折射出了“防患于未然”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缺失的尴尬局面。来自商务部研究院的专家梅新育认为,2005年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丰收年,也堪称贸易争端年,这不仅因为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波及就业人数之多、涉及出口金额之巨均为此前中国对外贸易争端所未见,也是因为中国的贸易摩擦深度和广度在这一年显著发展。

  在深度方面,“人民币升值论”和要求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始终存在,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逼近1000亿美元大关更加剧了贸易伙伴对我国的压力;在广度方面,不仅贸易争端涉及的商品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外国对华贸易保护工具进一步“创新”,新型保护主义手段日益增多。

  事实上,由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我国面临的各种贸易壁垒往往交叉出现,进而给摩擦的解决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特别保障措施案件迅速增加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一大显著特征;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各国频频使用的竞争利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成为这一摩擦的严重受损者。

  陈明德: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多哈回合进入“休眠期”后,我国可能遭遇更多的贸易壁垒。全国政协常委陈明德认为,我国亟待建立贸易摩擦监控预警系统,将国际市场的波动、外国政策体系的变化、产业发展的前景等纳入预警系统中,并建立信息畅通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四体联动”,在第一时间对贸易摩擦作出反应。

  陈明德建议,应尽快整合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加强对出口商品

竞争力、出口国的竞争对手情况和出口国政府和利益集团动态进行分析,以便为企业下一步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与此同时,各类商会、协会的运行机制尽快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并通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做好对国外反倾销的预警,也要做好国外产品对我国各行业的损害预警。


 本报记者 李嘉 车晓蕙 王英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