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与早餐吃什么无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01:49 中华工商时报

  听说有这么一项调查,内容是分别问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方的早餐吃什么?美国人早餐吃什么?结果是90%的日本人不知道中国人早餐吃什么,却知道美国人早餐吃什么。中国人也差不多,大多数人不知道日本人早餐吃什么,而知道美国人早餐吃什么。于是,有人很感慨,认为作为近邻的两个国家的国民对对方缺乏了解是不应该的,这不利于长远友好。

  首先我赞成中日两国人民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努力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
我甚至以为,即使日本人不愿了解中国,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也应认真了解我们的邻国,“睁开眼睛看世界”,以一种开放、博大的胸怀去认识外部世界,肯定没有坏处。

  其次我以为,真正的了解,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非常深刻,既包括历史,也关乎未来。

  比如,说日本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可能是不全面的。从19世纪末到“七·七”事变之前,几乎每年都有一批批日本士官生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资助下,利用假期到中国来做“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后来集结成册的“满铁调查”文献,其规模之庞大,内容之详实,至今仍让研究者惊叹。其中,这些士官生们绘画的地图精度达到1∶10000,超过了普通军用地图1∶50000的水准。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农村许多地方,连一口水井、一棵树、一个猪圈的位置都在地图上有明确标注。可想而知,有了这样的“了解”,后来的侵华日军下乡扫荡时会是多么方便。

  有了“满铁调查”之类的东西,是否就算了解了中国呢?怕是未必。当年杨靖宇将军战死之后,关东军马上将其尸体解剖,为的是“了解”抗联战士“吃什么”。当他们发现杨将军的肠胃中只有棉花、野草、树皮时,这些日本人大大地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忍受生理的极限坚持抗日?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宁

  可战死,绝不投降的男人?

  同样,中国人看日本,也是五花八门,角度不一,层次相异。早先曾听过一个段子:山东话发音“日本”是“一本”,四川话发音是“二本”,江浙某些地方话则呼之为“四本”,搞不清日本算老几?这当然是个民间笑话,但也说明了了解日本的复杂性。从学术的角度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孙中山在日本闹过同盟会,蒋介石在日本念过军校,梁启超考证过日本变法自强的经验,鲁迅在日本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期间,在一次会晤周恩来时,后者曾一再问道:上野的树林还有吗?神田的书店街怎么样了?对自己早年

留学日本的经历念念不忘。有人统计过,在现代汉语中,诸如“政治”、“经济”、“哲学”、“革命”、“干部”、“组织”、“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的词汇,基本上都是从日语中转译过来的。也有人考证过,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立者中,包括“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在内的一批人,都曾负笈东渡,并在日本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尽管饱受日本人的欺侮,但了解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情始终未减。改革开放之初,当好莱坞的影片所代表的欧美文化离我们还很远的时候,《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绢》,以及《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等的日本影视作品便扑面而来。紧接着,松下、日立、三洋、本田、日产、

尼康等等的日本产品抢先登陆,让中国人领略了日本的先进和发达,接受了一次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洗礼。

  按照正常的逻辑,有着数千年交往史,有着“一衣带水”的地利,又有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合作,中日两国应该彼此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亲密。然而,随着

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日本人的表现却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明白,相互之间越来越生疏了。就拿参拜靖国神社这件事来说,如果那神社里没有供奉着甲级战犯,尽管其他一些战死者也是因不义战争而死,我们仍然能够理解普通日本人的祭祀习俗。我们只希望日本政府官员不要去参拜。这其实已经是最低限的要求,低到无可再让步了。但就是这样的要求,小泉、安倍之类的人仍不予理睬,仍坚持参拜。这很容易让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日本人有新的了解,让人知道有一部分日本人(人数多少不详)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感情放在心上,根本不关心中日友好。这些人对中国的发展强大既嫉恨,又惧怕,想方设法找麻烦。在我看来,认识到这样一些日本人的存在,了解他们的狭隘本性,比知道他们早餐吃什么要重要的多。(4H5)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