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农户储粮方式损耗究竟有多大?国家粮食局最新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达1500万吨至2000万吨,相当于产粮大省山东的小麦年产量——去年,山东省小麦总产量约1800万吨。
目前,农户仍是我国储存粮食的主体。据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农村有2.4亿多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是我国粮
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查发现,农户储粮大多采用传统方式,存在着“一多、一少、一差、一大”问题,即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设施条件差,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巨大。
据调查,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主要使用编织袋、麻袋、木柜、陶瓷罐、围席囤等储粮装具,这些装具大多十分简陋,储粮性能差,鼠害、虫害、霉变问题严重。同时,为农户储粮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等,也是造成储粮损失巨大的重要原因。根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达180亿元至240亿元。
在山东省定陶县仿山乡姚庄村,村民晁广进介绍说,过去农民储粮用柳条编的囤,后来图省事,用编织袋,很容易受潮、生虫,而且经常被老鼠咬,损失率约在5%至10%。
据国家粮食局的调查,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损失率一般在8%至10%,有些地区甚至更高。对江西省农户储粮情况的典型调查显示,每个农户平均储存粮食两吨至三吨,储存期六个月左右,储粮平均损失为4%至5%,如加上收获期间的损失3%至4%,整个产后损失为7%至9%。江西省全省农户储粮900多万吨,如按收获后损失7%计算,则全省每年损失粮食63万吨,造成损失7.56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3.5%。
减少农户储粮损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相当于为国家开发“无形粮田”。有关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研发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性质的新装具和小型粮仓,扩大主产区“科学储粮减损示范户”的数量和规模,带动全国广大农户实现科学储粮;加大扶持力度,发放农户储粮新装具购置补贴,将农村小粮仓建设纳入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范畴。
记者 董振国 王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