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精彩推荐:就业调查岂能忽略民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8:49 金羊网-新快报

  ■李季平

  由权威部门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结果公布。《法制晚报》7月17日称:2006年将有近6成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7月27日,有媒体报道这一报道与事实不符,属于炒作。实际的调查数据是25%的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虽然数据变了,但是,人们仍然非常关注。

  这项调查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4250多名大学生,有较权威的参考价值。尽管如此,从一个普通公众的角度看待,这项调查还有太多的民意感受被忽略了。

  比如,“调查”中所称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没有找到工作的都是哪些人组成?其实,比学生更发愁的是学生家长,尤其是那些没有任何权力背景的普通百姓,毕竟供养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有不少是倾全家所有、甚至负债。可结果是,人家依靠权力资源轻松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

垄断行业,自己的孩子却要在招聘会之间奔波,或不得不接受“零工资”的见习。他们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希望“调查”中所说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如何构成的有多少有各种社会资源背景的子女,而无任何社会资源的平头百姓的子女又有多少?等等。有关部门搞清楚这些方面的数据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而不是笼统地说“就业难”。

  比如,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花钱买岗位”的“潜规则”为何盛行?“花钱买岗位”的“潜规则”在一些地方盛行,并且越往基层越显性化,越往上隐蔽性越强。近年来,有的地方虽然没有开会、没有宣传、没有文件,但毕业生进机关、干公安、当教师、做医生,各岗位需要掏多少钱,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多以“万元”为计算单位。有领导曾对笔者讲,这样做实属无奈,岗少人多,收的钱交到单位财务,总比私下交易要好些。与这些地方相比,有的事业单位、垄断行业“进人”实行指标控制,“金钱”交易就更具隐蔽性。这种“花钱买岗位”的“潜规则”,扭曲了国家的就业政策,伤害了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极易诱发腐败。因此,有关部门应规范考试录用制度,并推行公开、公正的透明操作,让所有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热点行业和部门的岗位时,能够在同一起跑线参与竞争。

  再比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如何才能更宽松?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里的个体户或微型、小型企业创业或经营的社会环境:税收方面:要缴17%的

增值税、33%的所得税、还要交纳营业、教育、城建等税和附加税;罚款方面:城管、卫生、交通、居委会谁都有权利找个理由罚款;检查评比方面:质检、验收、达标、文明建设等名目多多。如此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刚出学校大门的年轻人如何应付得了。虽然国家有多项优惠政策,但是要落实到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创业者身上,太困难了。应对和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政府统筹考虑。

  类似这样的调查,应当有民间机构融入;从调查的设计来讲,不仅要调查学生,还应当调查学生家长。这样得到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也许会更全面、更客观。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