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公企业境外投资门槛仍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8:18 经济参考报
本报资料照片 从关注国内市场到放眼全球市场,从单纯输出产品到积极探索境外投资,国际化正成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记者最近在广东、浙江两省调查时发现,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打破多年来国有企业、外贸企业在对外投资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受制于我国境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等因素,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的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广东是我国企业最早开展境外投资的省份之一,广东企业“走出去”的“三部曲”代表了国内企业跨国经营的不同阶段:一是改革开放早期,各级政府、部门和国有外贸企业在香港、澳门设立大量贸易公司和“窗口”公司,为国内企业开拓出口渠道和招商引资;二是20世纪末,“窗口”公司由于内在激励机制、经营机制先天不足,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效益逐年下滑,规模不断萎缩,境外企业进入清理整顿期;三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境外投资政策逐步完善,广东走上“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贸易为先导,效益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道路。目前,广东已在境外8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1404家,协议投资42.8亿美元。 从广东、浙江的情况看,最近几年非公有制企业正成为对外投资的生力军,如深圳市2004年新增的81个境外项目中,52%是民营企业实施的,2005年对外投资主体继续以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占70%以上。在浙江省温州、金华、台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比例都在90%以上。 据了解,吸引我国非公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有:国际贸易壁垒迫使企业“走出去”;国外先进技术吸引企业“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推动企业“走出去”。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民间积聚的到境外投资的能量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国家对跨国经营“制约大于促进”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与之相配套的政府及中介服务也不能适应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为此,有关人士建议: ——加快“松绑”释放企业活力。深圳市贸工局外经处副处长钟惠贞说,深圳市在港澳地区办企业的较多,办理赴港澳工作签证就很麻烦,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前要报到商务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会签,在2004年商务部下放了有关审批权限后,深圳商务主管部门就可以批,但港澳办还要求到省里批。现在企业申请签证还是要走一个漫长的过程:先上报给深业公司(深圳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再上报给深圳市委组织部,凑一批后上报给广东省港澳办,审核没有问题了才能办证,然后还要统一举办培训班,这个过程常常是几个月才能完成。目前,有些企业不得不让员工持商务签证在境外工作,据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反映,有十多个员工的签证已被国外移民局列入了“黑名单”。 对于要经过组织部门审核,企业深感难以理解: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是家族企业,派自己的亲属负责境外业务,有什么好审查的呢? 一些企业反映,目前我国境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政出多门,政策相互掣肘,缺乏统一性和透明度,审批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影响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在国家层面,发改委、商务部在审批权限上还在“打架”:商务部授权,134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开办业务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但国家发改委有一个关于投资的规定,要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要报国家发改委批。在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的项目很多,但企业主动报批的却很少。企业普遍认为,繁琐的审批程序使企业望而却步,但如果不报批,企业遇到什么问题,就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服务。 在对境外投资中,融资渠道少,境外资金筹措困难也是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融资大多来自国内母公司的支持。广东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说,在境外投资可以获得的资金支持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待遇有很大差别,同样是空调行业,海尔可以不顾当地人工及各种成本高昂的因素在美国本土投资设厂,很大原因就是有政府和银行的强力支持,拿到了可以使用多年的无息贷款。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就是“贫农”,很难申请到贷款,即使申请到了也都是半年期的。深圳市一家民营企业在印尼进行森林开发加工的投资项目,需要向深圳进出口银行申请2000万元贷款,在各项抵押和条件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贷款经过一年多才批下来,原因就是银行对“民营企业能否承担这种项目”有疑问,要报总行批准。 ——政府职能亟待从“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企业普遍反映,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投资便利化和外汇管理等政策上逐步放宽,但政府促进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远未能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宁波得力普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高档节能灯,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因为主要市场在欧盟,再加上据预测我国节能灯可能会遭受反倾销调查,企业希望在欧盟设厂。得力普财务经理应方苒说,由于没有行业协会的帮助,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服务,最需要了解的信息无从获得,虽然企业“走出去”的愿望很强烈,也派人在国外考察了半年多,但还是没有眉目。 广东志高空调目前已在泰国、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了境外加工厂。志高董事长李兴浩说,在国外进行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地的政策、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如何都要靠自己一点点摸索,而国家在这方面掌握的资源多,能否建立一套规范的体系,让企业能够合理合法、最少成本地获得这些资源,减少境外投资的风险? 广东省WTO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磊认为,在未来五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到2010年,对外投资将达到600亿美元。中国企业只有像大量外资进入中国那样,大步“走出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引进来”的配套服务已相当完备,但“走出去”却缺乏完整的支持体系,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招商引资和出口是硬指标,“走出去”是软任务,甚至认为“走出去”不利于当地税收和就业,相关配套服务不积极,企业依靠个体力量单打独斗,在境外拓展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 目前,一些地方在加大服务推动企业“走出去”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在机构设置上,深圳市依托几家骨干企业成立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专门向企业提供“走出去”信息咨询、合作交流等服务;温州市在境外企业集中的地方引导企业组建温州商会,协调经营秩序,开展自我管理,目前已在阿联酋、南部非洲、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组建成立了商会组织。 本报记者 车晓蕙 沈锡权 裘立华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