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合肥正处于厚积薄发的临界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总编辑包月阳专访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

  ■“十一五”开局看合肥(1)■本报记者孟歌王永群

  7月23日上午,在合肥包公园内的一处茶舍,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会见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一行,并接受了包月阳的专访。

  44岁的孙金龙温文尔雅,看上去像一位大学教授,但说起话来语速很快,谈话内容都是来自实际工作中的“合肥话”,从发展方略到实施细节,从政府效能建设到招商引资,从大概念到具体数字,娓娓道来,令记者感受到这位地方领导对合肥市现状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的胸有成竹。孙金龙风趣幽默,用语朴实生动,谈话中常常穿插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故事,会见厅里不时响起会意的笑声。

  “十五”建设奠定基础,合肥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期

  包月阳: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的主要领导,您如何把握合肥的市情?

  孙金龙:合肥是1952年被确立为省会的,当时是一个市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过5万的江淮小邑。现在,合肥已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224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达224万的区域中心城市。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和25.4%,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31位,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去年,合肥发展进一步提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9%,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十一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判断,未来几年是合肥抓投资与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合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从宏观大势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走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将为我们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面临机遇看,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付诸实践;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省会经济圈,合肥必将首当其冲、首得其利。从自身条件看,我们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实力、较低的综合商务成本等优势,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特征初步显现,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挥效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发展平台进一步夯实,改革开放激发的活力加快释放。更为重要的是,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一种跨越发展、奋力崛起的浓厚氛围,合肥后发快进的态势日趋明显。可以说,合肥正处于厚积薄发的临界点,到了当发之时,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希望。

  合肥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包月阳:在中部地区的几个中心城市中,合肥如何定位?合肥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率先崛起的目标?

  孙金龙:应该说,合肥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断升值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合肥位于国内外产业和资本加快向内地尤其是长三角转移的第一站,在全国内地省会城市中,是靠海最近的城市。合肥贯通南北,呼吸东西,紧邻长三角经济圈,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划圆,其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4亿多人口。合宁、合武快速铁路建成后,合肥到南京45分钟,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水运经

巢湖通江达海,正在启动的江淮运河建设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水运中心。合肥机场为国家一级大型机场,合肥到上海只需40分钟,到北京、深圳、香港也只要1个多小时,目前正在规划建设4E级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二是潜力巨大的科教优势。早在1980年代,合肥就被定位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在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还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59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75个,两院院士2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约25万人、熟练产业工人20多万人,科研人才资源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在合肥。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显集聚效应。

  三是明显增强的产业优势。合肥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优势主要在制造加工业,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拥有江淮汽车、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海尔电器、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合力叉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

  四是富有竞争力的综合商务成本优势。安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省份,合肥的要素供给包括能源、电力、供水等都比较充足。合肥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受教育程度较高,供应比较充足。土地资源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基本不存在拉闸限电问题。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原因,合肥总体上还是底子薄、基础弱、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合肥现阶段的基本市情。我认为,差距意味着潜力,问题孕育着希望。我们要以更扎实的工作推进发展,把弱势变成优势,把优势变成强势。

  合肥要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创新城市、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这是未来几年合肥发展的总思路,是全市人民奋斗的总方向。

  合肥要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带动力量,力争实现与长三角的等高对接

  包月阳:您刚才谈到合肥的区位优势,中央前不久出台的促进中部崛起“36条”,对合肥有什么样的意义?作为与长三角邻近的省会城市,合肥如何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孙金龙: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今年4月份,中央出台了促进中部崛起的“36条”,强调中部要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这是中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为我们强化已有基础、发挥现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对照这“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合肥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在中部崛起中应当会大有作为。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崛起“36条”的实施,合肥作为中部的一个省会城市,还将受到国内外投资者更多的关注。

  与长三角比邻而居,是合肥的区位特征,无疑也是合肥的发展优势。近年我们引进的资本和产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苏浙沪地区。应该说,长三角地区是现阶段我们经济流向的主流,加速融入长三角是我们进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循环的最直接的渠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继续发挥好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作用,成为“东向发展”的带动力量。具体来说,我们要加强对长三角产业、资本流动趋势的研究,发挥“近水楼台”的优势,更多地承接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在这方面,我们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邀请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来合肥参观考察,进一步增进了解,搭建扩大交流合作的平台。我市前后派出两批共737个招商小组驻外招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

  同时,我们要注重学习借鉴长三角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全面对接。我认为,这一点更为重要。目前,合肥海关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个海关一起进行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这将有力地推动合肥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

  客观地讲,我们与长三角在物质层面的对接,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精神层面的对接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态度。我坚信,只要加倍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与长三角实现“等高对接”,甚至做得更好。

  合肥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须卧薪尝胆推进跨越式发展

  包月阳:您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对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合肥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应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

  孙金龙: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合肥实际,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实现合肥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中部省会城市来说,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是紧密把握合肥实际,坚持发展为上,在保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强化“无功就是过、慢也是过”的意识,以“卧薪尝胆”的决心,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这是“十一五”我们一切工作的主题。

  由于诸多原因,合肥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和经济外向度低、民营经济比重低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合肥面对的区域竞争压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在中部省会竞争中目前还处于末位;最近又被淮海经济区部分城市赶超;即使在省内,毗邻苏浙地区、沿江城市正在竞相加快融入长三角,发展普遍提速。不仅如此,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思想观念上有差距,体制机制上有差距,应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能力上也有差距。

  合肥经济总量同先发地区有差距,但在速度上不能有差距。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要利用一切机遇,保持发展速度比全国全省快,力争主要发展指标在中部乃至全国省会城市位次前移。

  当然,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追求发展手段和目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快中求好,力争又快又好,推动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让“合肥制造”与“合肥创造”两翼齐飞

  包月阳:我们注意到在合肥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打算通过什么主要途径实现?

  孙金龙: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也是我们面临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与先发地区相比,我们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主要源于工业发展上的差距。以浙江绍兴市为例,2005年绍兴与合肥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440.48亿元和853.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3193.6亿元、843.09亿元。绍兴的GDP比我市高不到一倍,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却相当于我们的近四倍!合肥要崛起,工业要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积累,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科技资源丰富,具备做大做强的有利条件。加之,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未来5到10年将是合肥工业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期。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通过考察、调研、分析,摸清工业资源,明确主攻方向,在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所谓“立市”,就是要在注重统筹的基础上,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合肥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大计,就像《论语》所说,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谓“立市”,就是要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全市上下都要重视工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

  “十一五”时期,我们强化“工业立市”战略,主要是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以实施《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为抓手,以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为载体,紧紧扭住有效投入这个核心环节,坚持“顶天立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铺天盖地”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并举,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让“合肥制造”傲立国内、名播海外。

  包月阳:合肥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对于合肥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孙金龙: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合肥科教实力雄厚,每年产生很多科技成果。加速这些科教资源的转化,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2004年,合肥被批准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是我们最宝贵的战略机遇,最重要的“后发优势”。

  合肥通过推进试点市建设,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8亿元,增长30%;技工贸总收入462亿元,增长35%,占全省近40%。

  “十一五”时期,我们将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在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上先行一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型崛起之路。具体来说,要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诞生一大批上规模、有实力的高新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三是要凝聚一大批面向市场、瞄准产业前沿的包括企业家、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四是要形成便捷高效的资本集聚和融通环境。实现这些突破后,将使合肥的科教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型城市,让“合肥创造”与“合肥制造”两翼齐飞。

  以效能革命为突破口优化投资环境,让资本之水汇集合肥

  包月阳:合肥的优势尤其是区位优势、科技优势的确很明显,发展战略激动人心,从我们这两天采访的情况看,干部的心劲也很高。如何把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投资者积极的经济活动?

  孙金龙:关键要营造一个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好项目、大项目引不来,引来了也留不住;落地的项目也做不好、上不去。现在全国各地优惠政策都差不多,经济发展的竞争、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环境的竞争上。合肥与长三角,看似近水楼台,但是,资本和产业转移也不是必然就到合肥,如果我们的环境不好,就会像水一样流过去了,成了过路财神。因此,我们要创造好的环境,形成投资凹地效应,让资本之水汇聚合肥。

  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建设外,我们很重视软环境建设。从去年底开始,我们以长三角等先发地区为参照系,用“商鞅变法”的精神,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致力于把合肥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国内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

  首先是加大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力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市里各部门都简政放权,能放的都放下去。我们提出以发达地区为参照系,凡它们已取消的审批事项,我市都要对应取消;它们没有取消的,我市可精简的要精简;对它们的成功做法,要海纳百川,奉行“拿来主义”。今年我们四大班子集中在一起,把各项行政审批项目逐一过堂会审,能省的省,能放的放,一次就把353项行政审批项目砍掉了123项。放权的目的,在于解决行政效率不高问题,激发基层发展活力。通过放权,让市直部门从“审批经济”中走出来,集中精力管好宏观,提高规划、监督等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重点解决“大厅受理、回局签批”的问题。审批过程必须全部在大厅完成,不准搞“体外循环”,努力做到“一站式办成”、“零时间停留”。

  再就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我们实行了三项制度:一是限时服务制。凡属县(区)、部门审批的,要努力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属市里审批的,要在5天内尽量办结;属上级审批的,要积极帮着办,争取尽快办结。一个项目落地,应当尽力在30日内完成。二是两次终结制。企业和群众在一个部门或一个窗口办理审批手续,第一次要告知他们所需的审批材料和相关要求,第二次要在手续齐备的情况下,按规定时限批办完毕,尽最大努力提高即办率。三是特事特办制。总之,要以最高的效率,促进形成更多更快的有效投资。

  我们这些努力正在发挥作用。现在,一些来合肥投资大项目的平均办理期限已由过去四个半月缩短到最快两天半。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19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6.65亿元,同比增长1.12倍,其中工业完成投资8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2%。而且在投资的结构上出现几个好的变化:一是在农业上的投入增幅超过200%以上,农村投资高于城镇投资99个百分点;再一个是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达1.6倍,而

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这符合国家提出的中部要打造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更可喜的是,我们的制造业投资基本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严控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

  包月阳: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