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城市与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9日 20:01 财经时报

  吴小曼

  城市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着对城市不同的记忆和想象。

  在马可·波罗对忽必烈的城市描述中,城市是由不同的人群组合和散落在青石路面的岁月构成,一条条街道如同城市的书签,记录着各种人居生活和故事。但在忽必烈的眼中,城市不过是一挥手间的权势,他可以让人在瞬间筑起一座精美无比的城池,又可以让一座城市在转眼间化为灰烬。

  对于他来说,城市不过是由大理石、木头和砖石砌起来的殿宇、房舍,乃至街心花园。但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构成城市的关系决不是这些木石结构,而是她的环境空间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他看来,那些损毁的城市是不可能被重建和记忆的。

  这就是宏大的城市观与城市细节观的区别。对于普通人来说,构成城市记忆的可能是一条街道、几个邻居,或者一个老电影院。而在

城市规划者的眼中,城市可能就是功能齐全的交通、现代的商业街和广场,这些可以被指认的标志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现代特征。

  这些舒适、方便、气派的city运动,正在成为一个标签被当下中国的城市克隆着,于是拆、建,成了一个城市最忙碌的景象。所有的老屋、老街、老建筑都在推土机的作用下变成瓦砾,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高楼,有人忍不住抱怨中国城市正在变成“千城一面”。

  这种城市化运动又无不是在重复西方的城市化模式,而西方的城市化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才演变成今天的自由city,如同学者们所言,现在即使是一些小城镇也在追赶现代城市的步伐,而自由的city绝不是“文化传统”自然赐予的,而是与“传统”抗衡争取而来的!那么缺少这一文化过程的中国造城运动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这些都值得思考。

  如今,中国的城市正在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传统的人文关系也在被一种新的关系取代,那么重拾过去的记忆就成了联系过去与现在的一条纽带。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选择了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从本期起策划出“中国记忆-城市系列篇”的系列报道,试图厘清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包括历史、人文、自然风貌及建筑形态的未来定位。

  “城市记忆”的开篇我们选择了拉萨,对我们来说,这是极其冒险的一件事情,因为不同的人对拉萨有着不同的理解,它作为大众心目中的圣地,拉萨就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铁路的开通则意味着现代文明对西藏原始生态文明可能带来的交融,那么在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的冲击下,拉萨将迎来怎样的城市定位?这对拉萨城市规划者来说,不啻是一次挑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