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四大行年报点评: 主要隐忧不在外部冲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19:55 中国经营报

  不久前,四大行(工、农、中、建行,下同)2005年报(摘要)先后披露,每家银行年报各有特点,各有亮点,但放到一起观察比较,则会发现,它记录了四大行在一个时点过程的经营成果,值得品味和思考。

  四大行从部分数据比较三点共有不足

  纵观四大行年报(摘要),2005年是四大行改革发展进步的一年,也是四大行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的一年。但是,从对四大行年报部分经营指标和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仍能看到四大行共有的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存差资金过多,效益水平不高。四大行年报中均反映出2005年存款增加大于贷款增加的现实,存差资金越来越多,贷存比偏低,资本和资产效益水平不高等。据年报数据统计,到2005年底,四大行贷款余额10.81万亿元,存款余额17.41万亿元,存贷款差额高达约6.6万亿元。与国际先进银行比较,四大行的资本、资产利润率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如果将存贷比按75%计算,四大行还有2.24万亿元的存差资金可用于贷款。目前四大行存差资金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新困扰。这种流动性的相对过剩,已不单纯是银行经营能力的微观问题,而是对国家

宏观调控效果具有重大影响的货币政策导向问题,需要有一个重大的政策性突破或制度创新来化解这一难题。不然,不仅四大行的低效益经营会受到股东追求最大资本回报价值和市场用脚投票的质疑而失去
竞争力
,而且会给国家有效掌握宏观调控和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来干扰或负面影响。

  收入结构单一,业务创新困难。虽然四大行在2005年分别搞了许多业务、产品、服务、科技、制度等的创新,但冷静观察,四大行的业务创新不仅范围比较窄,科技含量不高,而且通过开辟服务产品收费的某些制度调整还受到越来越多的“价格垄断”投诉,甚至被监管部门“叫停”。虽然四大行在拓展非信贷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多家银行在扩大中间业务收入上煞费苦心并加大成本激励,但目前四大行中间业务收入(非利息收入或手续费佣金净收入)占其全部营业收入之平均比率仍然不到10%。

商业银行受到股东追求价值最大化、增值化和客户要求银行服务优质化、无偿化的双重挤压,大有进退维谷的烦恼。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商业银行多予政策指导,加强风险监控,减少行政干预。否则,商业银行在传统狭窄的经营空间内就难以健康成长。

  资产质量不稳,风险隐患仍多。2005年,四大行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案子发生,有的银行甚至是大案频出,糗事不断。四大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够稳定。据年报数据分析,四大行平均不良贷款率虽已降低到10.1%左右,但如果剔除工行剥离6350亿元不良贷款的政策性因素,不良贷款总额比2004年还增加了数百亿元。而且有的银行还存在关注类贷款仍然偏高的隐忧,如中行关注类贷款比例为12.71%,建行为11.8%等。已有迹象表明,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随着部分过剩行业运行速度和投资增幅的减弱,或许已经酝酿了新一轮不良贷款再生的土壤,四大行必须居安思危,防范不测,决不能再走大干快上、制造不良垃圾的老路。

  迎接挑战,增强竞争力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面对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时,四大行应该扬长避短。首先,需要国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业务、财务环境,取消目前对外资银行的优惠税务政策;其次,四大行要增强在合规经营前提下的有效合作,不能“窝里斗”;第三,四大行要继续强身健体,增强以股值最大化和风险适量化相容的盈利创造力和成本控制力。当前,四大行最应该补充的并不在资本金,也不在产品服务和技术网络,最急需的是法制、管理、人才。如果四大行在引进外资作为战略投资伙伴的同时,能把这三个短腿补长,则没有理由惧怕外资银行的挑战。此前国内有些学者和人士担忧四大行寻求外资入股可能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甚至质疑银行境外上市是“贱卖”国有股权。笔者认为,中国金融或银行如果出现安全性问题,主要隐忧不在于外部冲击,而更在于内部体制缺陷,机制失控,政策失误等。如果四大行继续处于体质虚弱、讳疾忌医、不思进取的状态,很可能会不打自倒;如果经过财务重组的结构性治理,稳健扩张,科学发展,就能够增加抵御外部竞争的能力和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相信随着建行、中行、交行、工行等的相继上市成功,农行再快马扬鞭、奋起直追,中国银行业在2006年及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后会更加有所作为,前景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建设银行总行合规部总经理)

本报记者:郦锡文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