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券商外汇理财细则引发三大猜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07:58 经济参考报

  7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征求意见稿。这表明,作为证券公司一种新的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形式,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正式开始从试点向逐步推广阶段过渡。而征求意见稿中,券商境内募集的外汇资金投资境外的内容,则引发了市场人士猜想多多。

  猜想之一:境内外汇可曲线投资境外

  《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意味着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发展路径将得到拓宽。

  早在2004年10月,以《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券商集合理财试点已经开始启动。专家指出,此次《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意味着券商集合理财不久将从“试点”正式向“推开”转变。

  经中国证监会及有关部门批准,证券公司可以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在境内募集可自由兑换的外汇资金,在境外投资规定的金融产品。

  “这是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作为QDII业务,首次反映在证监会正式出台的文件里。”申万证券研究所研究员蒋建蓉如此表示。而另一大亮点是,《细则》未对规范类券商从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设置禁止性规定,这就意味着,除了创新试点类券商外,其他规范类券商也可从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猜想之二: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

  记者注意到,《细则》征求意见稿放宽了从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的范围,并为证券公司作为QDII投资境外金融产品预留了空间,对舒缓国内外汇储备激增的压力设置了新的出口。

  “QDII业务向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开闸,恰好说明了目前国内外汇储备较高,管理层希望从券商方面找到一条释放压力的渠道。”天相投资首席分析师丘彦英告诉记者。据了解,《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所称的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即相当于目前市场中券商集合理财。券商集合理财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方式基本一致,都是把客户的钱集中起来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运作。与开放式基金相比,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更像私募集金。

  江苏天鼎分析师秦洪表示,从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出,券商集合资产计划兼顾着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特征,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基金、私募基金的有力竞争者。

  公开资料显示,自去年3月开始,创新试点券商正式获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至今已有11家创新试点券商共发行了13只集合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高达145亿元。

  至于集合理财计划可在境内募集外汇资金在境外投资,秦洪认为,这一方面丰富了集合理财计划的品种和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外汇持有人的投资需求,缓解市场日益泛滥的流动性压力。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胡艳妮也表示,通过募集外汇投资境外,可以增加外汇流出,减少外汇储备,从而达到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目的。

  猜想之三:券商银行将“角力”外汇理财

  此前不久,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东亚银行境内分行代客境外理财的购汇额度。与传统外汇理财业务必须使用外币或外汇不同的是,代客境外理财除可使用外币外,也可以使用人民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此次证券公司作为QDII投资境外金融产品通道的打开,国内银行和券商之间可望展开一场新的对外汇理财的较量。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细则》的公布,意味证券公司正式成为了QDII中的一员,将会从零开始进行外汇理财。尽管大家都是独立操作,但银行和券商之间也会在这一方面形成竞争。“竞争对市场没有坏处,有助于提升各自的经营管理水平,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好处。”

  “在外汇理财方面,银行和券商会有竞争。但是,两者的理财风格和投资方向会有所不同。”北京证券高级分析师刘景德表示。刘景德说,由于我国多数银行规模较大,且在上世纪已经开展了代客外汇理财业务,有十几年操作经验的积累和专业人才的储备,并多投资于国债和其他票据等投资收益稳定的品种,所以银行的外汇理财一般风险较小,可靠性强。他们更擅长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帮助客户锁定或规避

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而证券公司一般规模较小,却在股票投资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随着国内资金国对国外股票投资的逐渐放开,券商可能会在国外的股票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高风险、高收益”将可能是券商外汇理财的最大特点。


 本报记者:张汉青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