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小水电一举多得为何难做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09:38 经济参考报

  中小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居全国第四位的贵州省,不断加快农村小水电开发利用,特别是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既开发了新能源,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走出了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实惠一举多得的小水电代燃料的科学发展之路。但记者在基层调查了解到,受体制、政策等因素制约,农村小水电开发亟待国家政策扶持。

  小水电代燃料一举能多得

  “先砍树,后砍桩,最后刨疙瘩。”如今用上小水电代燃料的贵州普安县青山镇海马庄村农民王兴贵感慨地回忆说。不仅如此,当地群众用柴、煤作燃料,煤烟中的氟大面积扩散和污染,导致粮食、水源和空气中含有大量氟化物,氟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自从2003年水利部在这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后,村民不仅结束了千百年来烟熏火燎的生活,用上了每度0.18元的低廉代燃料电,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贵州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测算,全省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达1683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中小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674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

  据了解,“十五”期间,贵州农村小水电实现新增装机30万千瓦,累计发电217.58亿千瓦时,13个县实现农村电气化,新增通电村134个,新增通电户28.17万户,解决了112万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年用电量增加24亿千瓦时。

  农村小水电的发展,有效保护了生态。有关部门把贵州近年来小水电的发电量折算为燃煤发电,相当于每年少消耗458.4万吨标准煤发电,减少1375万立方米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排放,节约了近10亿元的治理投资。

  跑马圈水难遏制上网发电受制约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对贵州、云南等地农村小水电的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后认为,由于小水电开发好,一般五到八年就能收回投资,并且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因此社会投资积极性很高。当前的小水电开发尽管对提供清洁能源、增加地方财源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是与当地农民的利益脱节。农民不能从小水电开发中得到直接的好处,既不能分享经济收益,又用不上廉价电。电站周围的山区农民仍然使用高价商品电,除了电灯之外别的电器用不起。二是与生态保护和建设脱节。除了有的地方小水电开发无序破坏生态环境外,主要是当地农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烧柴,生态很难改善。三是留下了影响稳定的长期隐患。水资源是国家的,但农民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当前外地老板抢占资源开发小水电,当地农民对这块“肥肉”被别人“抢走”还没有意识到,但等到农民有能力开发时,资源又没了。

  农村水电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体制及政策方面的原因,行政主管部门监管难到位,导致无序开发现象难以遏制,上网发电受体制制约。

  贵州省水利厅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局长吴新黔说,农村小水电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跑马圈河”、无序开发现象时有发生。当前,由于我国水能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律的研究、河流规划等严重滞后,“跑马圈河”、无序开发没有得到完全制止。不按规划开发,有的单纯追求发电效益,放弃防洪、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有的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个别河流由于未考虑生态用水,过度开发,出现局部断流和脱水,破坏河道生态;政府水电管理部门“缺位”、“越位”、“错位”和依法行政不到位,一些地方违反建设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抢占资源、仓促上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

  上网受限。如贵州“两改一同价”工作实行的是“一省一贷”,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和上网电量受电网控制,上网电价偏低、上网电量受限的现象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对丰水期实施代燃料的电量,国家在收取过网费上没有政策支持,特别是服务“三农”的电量,没有权威性文件,导致一些地区的代燃料电上不了国家电网。

  管严特殊资源亟待政策扶持

  我国水利专家及基层水利工作者认为,国家应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资源进行管理,从体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明确水电行业管理职能。国家应制定政策明确水电行业管理部门职能,有效遏制无序开发,对点多面广、过于分散的农村水电进行有效管理,形成水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尽快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电量上网、电力调度、电价结算等电力市场规则和监督机制,电网企业要全额收购上网电量,要让不同所有制关系和不同隶属关系的农村水电,在同一个区域内,其上网电价、上网电量、上网条件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建立国家水能资源股,形成水电反哺机制。国家根据资源条件明确一定比例的资源股,收益用于河流治理、保护,反哺河流,用于补偿移民和库区,支持移民增收解困和库区发展。

  ——加大对农民开发水电的扶持力度。以建设农村水电为载体,把国家对农民的补助,农民获得的小额贷款,相关补偿和投工投料等都量化成农民在电站的股权资本,每年分红收益,真正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周
芙蓉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