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经济决策需向百姓更近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15:53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评论员 周华公

  当前,不仅我国政府和国内的经济界人士在惊讶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高,就连国外的同行们也睁大眼睛惊叹不已: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就是奇迹,更何况这样的高速是在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宏观调控紧缩投资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然整体乐观并不代表忧患无存,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在忧中有喜、喜中有忧戏剧性氛围中实现的。我们注意到,当前内需不足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其次,环境破坏、生产性事故等问题也与十一五制定的目标不符。这些问题大多跟百姓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就拿物价指数而言,最近公布的物价指数有所上升,但这不是需求上升的结果,而是因为生产环节成本增加。所以,说了好多年的内需不足要真的雄起,还得让老百姓更加大方地掏腰包。可当前的问题不是百姓不愿掏腰包,而是百姓不敢随意掏腰包,或者无钱掏腰包。这就是政府的经济决策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工作的时候了,决策的时候,向百姓更迈近一步,考虑百姓的前忧后虑,考虑百姓的生老病死,解决了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就不怕内需不足了。现在,政府在减免农民的负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医疗和基础教育方面也有所行动,但能否力度大点,步子快点,是该当即决定的时候了。假如投资持续增长,需求长期不振,那库存日益增多,廉价产品出口导致的贸易争端不断增大,再谈解决百姓需求,岂不是太落后的亡羊补牢吗?

  环境破坏对百姓的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但一个造纸厂、一个冶炼厂为什么偏偏要在落后地区落地开“花”?为什么不在发达地区开“花”结果?原因很简单,经济的落后,居民收入的落后迫使地方政府必须将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引进来。这就是生存先于发展的道理。如果按照环境方面的法规,这些企业要掏巨额资金搞好环保,可能就会吓倒企业,企业一跑,地方经济几陷瘫痪,那地方上考虑如此后果后,肯定还是要污染的企业而不要有环保的饥饿。因此,这也要求经济决策层必须向百姓走近一步,扶持贫困地方的经济发展又给予这些地方污染企业一定的环保援助,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同理,虽然生产性事故也是频发,但煤矿也从不缺少工人,原因在于工人们不挖煤赚得更少,生活更苦。如此情况,只好拿生命做赌注了。

  因此,要改变矿工的苦,要改变污染企业的环境破坏,要改变内需不足的“大痛”,都要求经济决策更加靠近百姓,先解决好生存,再解决好发展,这样,百姓乐融融,经济也乐融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