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校“课程表”调整的市场化启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08:42 沈阳网-沈阳日报

  沿袭多年的大学“课程表”,目前正在重新制定当中。日前,据参加上海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们透露,教育部正在调整大学专业目录,一些现有的本科专业可能明后年将不再设置。据了解,大学校长们的建议直接影响着教育部大学专业目录的调整。

  此次高校修改“课程表”之前,国内不少大学在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时,并没有真正调查过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情况,通常是根据大概的、表
面的、理论上的了解作出决定。所以就连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也出现了“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专家提出“高校产业化”的概念,并且把修建大学城、扩大学校基本建设规模,看成是产业化的应有之义。实际上,教育产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衔接”。此次,教育部要求高校更换“课程表”,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开始实现“市场化”。

  很显然,作为人才的“生产者”,许多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还存在结构老化、产品落后、与国际衔接不畅等问题。一句话,大学“生产”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难找到“销路”。

  从教育部要求更换高校“课程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高校教育的一个“拐点”: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求关系,开始主宰高校的课程设置。如果一个学校某一专业的就业率太低的话,学校就应该考虑该专业是供大于求,还是教学质量不高。其实,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例如北京

化工大学就规定: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要限制招生,采取减少招生或隔年招生的办法。

  实际上,美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很多专业是没有本科生的。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此次教育部修改“课程表”计划,可能在法律、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部分院系不设置本科教育,而设置专门的硕士教育,以培养相关实用人才。

  不过在实践中,更为复杂的是,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或许转瞬即变。这更需要高校不断调整“生产计划”,尽可能实现人才的供求平衡。

  这样看来,教育部决意修改高校“课程表”,只是完成了中国高校与社会进行人才供需衔接的第一步骤。而高校“人才生产”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才是高校教育产业的可期前景。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