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昂贵手术账单有望“消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03:19 海峡都市报

  N北京现代商报

  本报讯 一个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花在医疗耗材上的费用竟占到整个手术费用的84%;一套手术耗材,用到患者身上时的价格竟是出厂价的3倍多……高值医疗耗材价格的严重扭曲已经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上周,《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网上公示,预示昂贵手术账单“消肿”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医用耗材

  平均加价2~3倍

  医用耗材从出厂(或进口)到

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让我们看一看山东一位患者的手术账单。

  冠心病缠身的叶大爷不久前做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医生在他的冠状动脉中植入一个支架,以便让血液流通顺畅。叶大爷手术当天的费用如下:整个医疗费用5.47万多元,其中,需要植入体内的支架和各种辅助器械就要4.6万多元,占手术费用的84%;检查化验费4400多元;药品约2300元;医生诊疗费和手术费加起来2000元,还占不到整个医疗费用的4%。

  小小耗材为何贵得惊人?其真正的价值究竟如何?

国家发改委的课题组通过对4类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医用耗材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心脏起搏器零售价是出厂(或口岸)价的3.23倍、导管2.65倍、支架2.28倍、髋关节3.49倍。

  向流通环节开刀

  根据日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从50元以下到6000元以上,共划分成了7档价格区间,其中6000元以上的流通环节最高流通差价率仅为25%,大大压缩了价格的可操作空间。此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出售监测目录内的产品,不得超过规定的差率加价,其中产品销售价格按实际购进价最高加价300元。

  为了使价格更加透明,发改委要求今后纳入监测的第一批医疗器械出厂价必须即时上报。如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属于国内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在每月底前5个工作日内报告当月实际出厂价格等。

  对于擅自提价的行为,发改委也会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