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治水”显身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08: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 |||||||||
萧山的酱腌菜质量脱胎换骨了,余杭的蜜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方式,海宁的榨菜小企业资产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西湖的龙井茶叶生产经营也走上了正规化、标准化发展的道路。今年以来,浙江传统食品加工行业出现的显著变化,来自于该省对食品小作坊整合提升的5种模式:龙头带动、股份联合、协会推动、专业合作、区域集中。 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安全没有保证,长期以来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
为能够全面治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浙江省质量技监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了地毯式的普查。据统计,普查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包括小作坊)达48717家。在此基础上,浙江省质量技监局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录入监管数据280万余项。各县市区局按照“一企一档案、一镇一台账”的要求建立了监管台账。同时,对属于监管范围内的14892家企业进行了ABCD分类,将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3359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政府协调,移交有关监管部门,初步形成了该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新秩序。 针对小作坊概念模糊,界定不明确的问题,该局还制定出台了《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小作坊的概念并对其做出了原则的界定:即食品加工小作坊是指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地处偏远农村、用传统工艺生产加工、产品为当地群众生活所必需且无其他供给渠道的家庭式食品作坊。这一概念的界定为该省深入有效地开展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整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着眼标本兼治,提高监管效能。浙江省各级质量技监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并总结出了专业合作、龙头带动、股份联合、协会推动、区域集中五种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合提升模式,引导着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在多种整合模式的作用下,不仅促进了市场准入产品目录内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基本达到许可生产加工条件,同时它还使市场准入产品目录以外的食品加工小企业的工艺、技术、原辅料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遂昌县针对当地烤薯加工“低、小、散、乱”的现状,组建了黄沙腰烤薯产销合作社,推行“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遍地开花”的家庭小作坊加工转变为合作社运作,切实解决了烤薯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质量安全隐患,把以往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难题交给了专业合作社完成。通过专业合作社监管模式的带动,不仅让烤薯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户的收益也有了显著的增加,在该模式作用下生成的黄沙腰烤薯产销合作社也成为了浙江省首家获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专业合作社。 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这一金字招牌,西湖区质量技监部门采用了“以公司带茶农”的方式,实行标准、检验、包装、品牌、销售“五统一”,并形成了质量技监部门监管公司,公司管理茶农的一条完整监管链,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又解决了茶农无力跨过QS门槛的问题。如今在“以公司带茶农”的龙头带动模式引导下,西湖龙井茶叶的生产经营已经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余姚榨菜通过协会在行业规划协调和管理中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来规范生产经营的协会推动模式,已经关停了18家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也无力整改的榨菜小企业、小作坊,从而大大提高余姚榨菜的整体质量水平。 普陀的豆制品加工作坊走出了一条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创办豆制品加工企业,逐步淘汰小作坊的整治工作新途径。目前在股份联合模式的带动下,普陀本岛片的25家小作坊基本关闭,原来的8家小作坊已通过股份联合组建起了3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形成了豆制品加工业规范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衢江区双桥食品加工园区集中7家食品加工企业,共同筹资联建实验室,统一承担园区食品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检测。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行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集中检测的区域集中监管模式,为当地的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质量安全筑起了一道钢铁屏障。 龙头带动、股份联合、协会推动、专业合作、区域集中在“五龙治水”的整合模式的综合作用下,以前被省、市两级确定的40种具有区域特色的问题食品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抽检的5189批次食品,合格率达到了83.68%,其中苍南卤制品、萧山炒货、金华含乳饮料等7类省重点整治食品的批次合格率达到80.8%,比整治前提高了近3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的省级监督抽查食品批次合格率也比上一年同期上升了8个百分点。 作者:齐艳丽 记者曹吉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