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600亿元医疗器械市场乱象丛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04:0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低端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价格居然比成本还低,而高端的心脏起搏器等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又高得离谱。今天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上披露的《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与价格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高、低两端产品都出现了问题。

  中国价格协会提交的这份报告说,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分析,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总额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这个市场的销售额已达600亿元,而国内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在2004年已有1万多家。

  在这个有600亿元销售收入的市场上,低价值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产能过剩,低价恶性竞争。高价值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高分子制品专业分会算了一笔账,1套3件式5毫升一次性带针注射器的生产成本(包括材料成本、橡胶活塞、注射针、包装材料、工资、水电、灭菌、检测、管理、税金、耗损等)支出不低于0.15元/支。如果用高透明塑料原料,配置优质注射针、胶塞等,其生产成本则应为0.18元/支左右。但目前市场上每支售价却只有0.12元左右,这显然不正常。

  中国价格协会提交的报告分析说,导致一次性医疗器械低价竞争的原因是同品种生产企业众多,结构雷同。全国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和输液器生产企业317家,不得不让企业为生存大打价格战。

  另外,在原材料、能源、人员工资等成本构成要素涨价后,终端价格却因竞争过于激烈难以上涨,一些企业便采取降低标准、偷工减料等手段降低成本,又使市场上出现一些劣质低价产品。

  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价格虚高

  在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如导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两三倍,个别产品甚至高达十几倍。

  中国价格协会课题组对4种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调查发现,2005年上半年,心脏起搏器的零售价是出厂(或口岸)价的3.23倍。

  专家分析,这些器械价格虚高有4个原因:首先是流通环节过多。一般情况下,医疗器械企业要找独家代理商,独家代理商再寻找区域代理商,医疗器械每经过一级代理或一个环节,价格必然增加一些,结果就是层层加价。如某企业2004年经销的单腔心脏起搏器每台平均进口价5800多元,给一级代理商时价格涨到8900多元,代理商给医院的价格为1.9万元。一级代理商赚3100元,利润率53%。医院与代理商的价差是1万元,利润率112%。

  技术垄断是导致高端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第二个原因。专家解释说,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技术标准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市场还主要以进口为主,外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垄断造成了市场垄断,而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价格垄断。

  价格虚高的第三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病人对于医疗器械的性能质量很难作出判断,因此在消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医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疗器械能够维持高定价提供了条件。

  不规范的商业行为也为价格虚高加码,专家分析说,各级代理商获取的高额利润,除用于宣传、培训、售后服务外,还有相当部分用于不正当的“促销”。

  价格管理有三大难点

  据介绍,目前我国对医疗器械的价格管理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政府对医疗器械价格的管理属于间接管理,主要体现在集中采购或招标采购、通过医疗服务项目打包收费上。

  专家说,目前医疗器械价格管理面临诸多难点:一是医疗器械品种繁多,更新速度快。医疗器械有几十大类,每大类都有成百上千个型号或品种,不仅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也有差异,非常复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许多器械稍做改动就能成为新型号、新规格、新产品。

  其次是医生对医疗器械的选择影响其价格。医疗器械的使用与药品不同,操作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生产企业往往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这一方面增加了医疗器械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医生对该企业产品的偏好。这种偏好使不同品牌产品在同一家医院难以竞争,进而形成品牌的价格垄断。

  第三是患者买贵不买贱的心理使得高值医疗器械价格不易回落。专家分析说,医疗器械对维持生命或改善

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使用高值医疗器械的患者而言,一生可能只使用这一次。因此,大都会选择档次高、价格贵的产品。以药物释放支架为例,进口产品单价2.5万元左右,国产单价1.5万元左右,多数患者会选择前者。

  针对目前医疗器械市场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由于医疗器械的价格属于市场调节范畴,应该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发布价格信息等方式,发挥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企业定价行为,引导市场形成合理价格。建议建立医疗器械市场(价格)信息网络,价格主管部门在必要时进行价格干预;医院实行医疗器械价格公示制度,明码实价,尊重病患者的知情权,帮助患者自行选择不同价位的医疗器械;加快完善医疗器械的国家标准;严格限制流通环节的加价率,打击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8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