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安徽:粮站成了配角 粮商当了主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9:57 经济参考报

  本报安徽电 今年安徽省小麦又迎来丰收年,总产超过210亿斤,单产超过640斤,是历史最好的年份。记者近日在怀远、蒙城、颍上等安徽的农业大县采访时了解到,由于今年天气晴好,6月初安徽省3000万亩小麦已是大头落地,部分农民已开始出售新粮。然而,本应在夏粮收购中唱主角的国有粮站今年却显得行动迟缓,相反,个体粮商十分活跃。

  在颍上县夏桥镇附近的公路两边,记者看到,个体粮食收购点一家挨着一家,敞开
收购夏粮。在距夏桥镇粮站100米远的一家个体粮站前,一辆辆装小麦的拖拉机在排队等候卖粮,简易仓库里堆满了小麦。相反,镇粮站却冷冷清清,才刚刚开始整理仓库。淮北市濉溪县的情况也类似,记者跑了多个乡镇好不容易才发现一家粮站刚刚开磅。淮北市一位领导告诉记者,收购迟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没到位,市政府好不容易协调了两亿元收购资金委托35家粮站收购,才有2至3家粮站安排开磅。

  针对粮站短期内出现的“无钱开磅”现象,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计划处副处长汪建华在调研后认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收购主体变了。过去由政府主导,政府领导下的粮食部门、粮食企业是主体,而从今年起,国务院明确中储粮公司是粮食收储的主体,中储粮公司委托收购粮食企业设点收购,各级粮食主管部门退位到被动委托的角色。汪建华认为,从粮食安全大局出发,现在的粮食购销仍离不开政府主导,而作为企业主体的中储粮公司,既是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又承担粮食安全的重任,负责落实惠农政策,二者本身就是矛盾的。

  二是利益关系变了。受委托的粮站尽管每收购一斤粮食能获得6分钱的收购费和仓储费,但他们觉得这是在“帮别人的忙”,自己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越是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利益就越小。因此,对于粮站来说,既没主动性又没积极性,受利益的驱动,收购工作协调慢、起步晚,这是必然的。国家给种粮农民的实惠在多种利益交织下,难以得到落实。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如今,安徽不少农民对种粮的观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他们认为,现在种田只是维持温饱和口粮,要想富裕,必须外出务工。过去农民靠的是土地,收了粮食、惜粮如金,现在的农民主要还是靠务工挣钱,种地是为了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种好粮食拿到补贴,特别是农业税免征后,不那么在乎粮食价格的高低了。

  颍上县南照镇镇长韩梅说,现在农民不愿意把土地丢了,但是又不想在土地上花太多的精力。大部分农民都外出打工,一个月少说也有五六百元,多的一两千元。在农忙时,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都不回来,因为回来一趟既要花路费,还耽误了工资,搞不好连工作都可能丢了。这样一算,农民对土地的产出就不在乎了。韩梅说:“当然,农民也希望粮食价格能涨一些。但粮价即便上涨也是有限的,因为粮食丰收了,价格也不可能太高。”


 记者 葛如江 牛纪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