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区域经济专网 > 正文
 

环渤海商圈发展龙头缺位 滨海新区做龙头难度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9:5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0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载文称,2006年6月6日据说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吉利日子,也是《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的日子。然而,据文章初步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崛起需要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即区域发展龙头的缺位问题。

  文章指出,目前该区域内各个省市的产业结构雷同,一体化动力不足,难以进行分工
协作,导致环渤海经济圈有名无实。在环渤海区域内,除了天津之外,从省份看包含山东和河北省,其中山东是全国性大省实力远在天津之上,从城市看包含北京、沈阳、大连。其中,北京是首都,各方面天津都没法比,而沈阳、大连实力也不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滨海新区想要发展成为该地区的一个经济龙头,难度确实太大。

  谈起滨海新区,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将其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特区、90年代的浦东开发区相提并论。而对于目前的深圳、浦东、滨海来说,相同的地方是,不仅同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而且区位经济基础较好,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人口只有全国总人口10%多一点,但创造的GDP却超过了全国的40%。不同的地方主要是改革和经济的起点不一样。浦东和滨海新区只是区一级建制,而深圳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和相对独立的立法权。浦东和深圳服务业比重较高,需要解决资源、环境和开放变量约束下的经济结构升级和再发展的问题。而滨海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需要解决的还是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新的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文章认为,作为改革的试点,滨海新区的压力更大,不仅要发展传统经济,而且还需要发展生态经济;不仅要对外开放,而且需要自主创新;不仅需要与国内接轨,而且需要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改革开发的政策效应将不如深圳特区和浦东开发区成立的时候那样强烈。上世纪80年代深圳开放的时候,其他地方都还没有开放,全国体制创新的效应都集中于这个地区,因而占了先发的优势。到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的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各地较大范围铺开,使得体制创新的政策效应就远不如前者了。到现在滨海新区成为综合改革试点了,不仅珠三角、长三角势头依然强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

中部崛起同样也成为一定程度上的区域热点,势必使得滨海新区对社会各类资源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高辉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