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香港大学热的“鲶鱼”效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9:11 沈阳网-沈阳日报

  今年夏天,一个“残酷”的现实,直逼中国名牌大学们的心理防线了。全国有一万多考生报考了香港大学。据一项调查显示,65.53%的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香港高校吸引力直追北大、清华等名校。

  内地学生纷纷东南远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先看看一组数据,5月25日,香港著名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
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及跨国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已经成为一家品牌工厂,学生就是各类产品,社会用人单位就是消费者了。而香港各大学长期的品牌经营,以及优势的核心

竞争力,无疑成了吸引内地考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与香港大学毕业生口袋里的工资条相比,浮现在中国考生中头脑中的

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近几年,北大频出现卖猪肉的毕业生、卖糖葫芦的毕业生。去年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有些事件虽有“炒作因素”,但不知不觉,北大、清华等高校品牌在褪化。

  为什么香港大学毕业生,就能成为“热销产品”?这在于他们以衔接市场为核心的学分制度。而国内大学许多专业设置、招生的方式,却是僵死的计划经济思维。

  所以,真正逼近人们心理防线的事实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能够带来大量经济收益的高等教育也已经全球化,滞后的教育制度,很像滞后的产品一样,肯定会在竞争之中被淘汰。某些中国名牌大学的“奶酪”,已经不知不觉被香港各个大学抢走了。

  2006年流传的“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说法虽然夸张。但香港“鲶鱼”,确实给中国大学金牌的“老字号”上泼了一瓢冷水,让他们从热衷的兴建大学城、吸引公众人物当教授、当学生等浮躁中清醒过来。希望国内的高校可以从教育体制、招生体制上,更主动、更快捷地融入商业社会,并且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否则,随着香港、新加坡,甚至英、美等高校招生战略的“蚕食”,并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优秀的学生。中国大学城

装修豪华的大教室里,将会变得空空荡荡。随着学生和教师拥有更加自由的择校权,再坐拥“我是名校我怕谁”的思想,恐怕将被市场所抛弃,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经济领衔的社会发展中,内地城市将失去最可贵的先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