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冷血的国际看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鄢烈山

  翻阅7月4日的《文汇报》(我看的是上海《文汇报》),在“国际新闻”版读到了一条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标题是:

  “最后通牒”引出悬疑(引题)

  人质大限已到?谈判是否有戏?(黑体主标题)

  导语是:“ 绑架以色列大兵吉拉德·沙利特的三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3日发布的‘最后通牒’,引出了巴以人质危机的悬念。”

  内容这里就不必多说,相信常看国际新闻、关注最新一场巴以冲突的人都知道了。

  看了上述那个轻松活泼的标题,心里反而很不爽很沉重。

  瞧,那口吻,活像娱乐版在发布影视播放信息,用悬念来吸引观众看当晚的电视连续剧。

  可是,在中东那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坦克、大炮、血风腥雨,都是真枪实弹,随时都有可能人头落地、血肉横飞的。

  虽然事件发生在数千里之外,发生在异国他乡,毕竟是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不幸呀!

  报道末尾注明新闻来源是“黄恒新华社供本报专稿”。经验告诉我,所谓“新华社供本报专稿”是一些报纸爱用的哄人的广告语,不可当真。于是我找来7月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果然也有同一记者的“新华社特稿”,内容稍多,主标题不一样,内文小标题有

  一个是“谈判有戏?”——看来,都是在当“戏”看,不同的是《文汇报》编者更兴奋,当大戏在看。

  是我敏于找碴吗?“有戏”或“没戏”确是当下我们常用的口语。但那得看在什么语境下用。假如我们说某人升官“没戏”了,这无所谓,虽然被言说的人听了会不高兴,毕竟人不是非升官不可,有时不升或许还是好事。同理,说某人追求某人“有戏”或“没戏”也无所谓,毕竟吹了可以再找。倘若对某人说他的亲人病危是“没戏”了,可得当心人家掌你的嘴!

  我们的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把映着鲜血与烈火的事件当戏看,这种看客是怎样一种心理呢?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学改事文学,是有感于麻木的中国人做看客,看日本人杀做“奸细”的中国人。那样的看客通常是幸灾乐祸,庆幸自己的安分守己;鲁迅小说中看清廷杀革命者的那些看客,一般是为朝廷的宣传教育所蒙蔽,觉得那些“乱党”谋逆被斩首是活该;而当下常见诸报端的所谓见义不勇为的看客,多半是惧于暴徒的凶残和见义勇为者的无助。当然还有另一种看客,比如清兵入关时,明王朝的汉官汉兵望风披靡,以致南明弘光朝的监军御史陈潜夫偕两夫人跳河殉节时观者数千人。我想,这是因为大明朝“气数已尽”,人们巴不得它早日完蛋;那时的人们并没有现代民族观念,认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书经》),“天下”本该有德者居之或强者得之。

  可是,从报道看对巴以冲突持看客心态的人,与上述种种看客都对不上号,顶多是对以色列被绑架的士兵有点幸灾乐祸。对于这一点,可谓由来以久。当然因为“美帝国主义”是以色列的靠山,而巴勒斯坦人一直被“定性”为反抗者、“起义者”。然而,中国不是早就改变了这种外交立场,与以色列建交且建立了友好关系吗?

  更大的可能是,娱乐的精神已渗透到了当今生活的一切领域,到了所谓“娱乐至死”的地步,有些人已分不清现实与游戏了。

  从前,我们是把什么都与“革命”和“战争”挂钩,工业是“战线”,农业是“战线”,文教更是“战线”;而真正血腥残酷的战争,却要戏剧化、诗化,并谓之“革命的浪漫主义”,仿佛革命是很好玩的,叫年轻人只恨生不逢时。这也是将血与火、血与泪的悲剧性事件游戏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吧?

  无论如何,将沙利特事件当戏看是可耻的。

  另外,我想补充说:本文只是逮住一个话题来说,并无贬低《文汇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的意思;恰恰相反,我常看的只有4种全国性日报,另两种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经济时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