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摇号”不息“择校”不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 |||||||||
■透视小升初(二)■本报记者徐伟实习生梁琼 学校择生、家长择校大战逐步升级,电脑派位遭遇学生纷纷择校的尴尬,小升初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源何在?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和学生家长们都认为,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择校大战还将会继续下去。
家长“择校”学校“择生”: 大战升级 曾几何时,家长是无需为小学生升中学发愁的。而现在,择校竞争从高中下放到初中、初中下放到小学。从孩子上小学,家长为择校而产生的焦虑就开始了。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总说高考才是人生的关键和转折点,而现在这个转折点似乎提前了。熊丙奇认为,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社会现实中,孩子上小学和升初中都已经得到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好的初中才有可能考上好高中,读好高中才能进入名牌大学,这已经成为一个连锁反应。事实的确如此,不仅是小升初,甚至上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都变得重要起来。这几年已经形成了新的“独木桥”:名幼儿园、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直到名牌大学。 接受记者采访的孙女士认为,小学升初中最为关键。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就已有70%的把握进入好的大学。孙女士说,她女儿考入的北京市重点学校首师大附中,是初高中部一体的完中,孩子可以比较方便地直接升入高中,免去了三年后中考的折磨,而且在市重点中学的实验班里考上大学问题也不大。 家长们强烈的名牌意识,重点中学的名气,硬件和师资的吸引,使得择校大战愈演愈烈。 就近入学:如何就近?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规定,所谓“就近”,原则上指户籍所在地或住房所在地都可以登记入学,但具体的入学政策由各区县从实际出发确定。“就近”原则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使他们都有资格去参加名校的考试。但实际操作方面,即使上面有规定,下面也有很多的对策。家长学校都各有各的招数。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到某个区去读重点中学,他们就想办法把孩子户口转过去,或者托关系、钻政策的空子,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跨区就读学生的行列。为了达到目的,家长们可谓是费尽心思:孩子被上地试验学校录取的李先生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在学校附近的百旺家园买了套房子,让转迁户口变得容易些,也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 让李先生困惑的是,他最向往的清华附中却与他的孩子无缘,北京市教委3月23日发布的小升初入学方案明确规定,今年小升初将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各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生计划,2006年北京小升初有11种入学方式:划片分配入学、电脑派位入学、就读寄宿学校、就读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就读民办学校、就读企事业子弟学校、接收“共建”单位职工子弟、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借读、就读文艺、体育、科技特色校或传统项目校、就读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外语实验校、就读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中小学附设特教班等。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实验班主要招收优秀的学生,重点班和普通班有共建生、择校生、特长生等等,各种名额分布下来,留给电脑派位的名额就非常有限了。这就是为什么电脑派位多数派在普通学校的原因。前几年被大家传诵一时推动教育公平的“电脑派位”,现如今在某种程度上已遭遇尴尬。“这也说明教育部门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熊丙奇告诉记者。 让人疑惑的“特长生”制度 特长生招生的数量和规模一年比一年多,与入学挂钩的特长测试加重了小学生的负担。根据朝阳区教育考试中心公布的《2006年朝阳小升初艺术、科技、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方案》,有8所学校招收特长生,其中某校招收的音乐方面(管弦乐鼓乐民乐声乐)特长生达到80人之多,其他的学校都在10-25人之间。有些家长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上专业的道路,但为了能上个好中学,就拿“特长生”当作敲开名校大门的“敲门砖”。 每年特长生的招收都不固定,北京第11中学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根据需要招收特长生,乐团需要几个小号手就招收几个学生。一般看学校自身需求,不需要的就不招收。中关村一小的洋洋虽然是个男生,但因为其邻居家的女孩以古筝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市重点初中,洋洋就在家长的安排下学古筝,六年下来古筝考过了9级,但在今年的小升初中,许多名校都不招收古筝特长生,只有中关村中学给了他机会。洋洋的爸爸慨叹小升初真是难测。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了防止学生把特长生作为“敲门砖”,很多学校都是将特长生单列为一个班,不和其他的班混合。这样让孩子过早地走上专业的道路,会不会造成孩子文化课科目方面的教育失衡?影响全面发展?这也成为大家担心的问题。 均衡教育资源任重而道远 小升初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源何在?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熊丙奇教授说,学校择生、家长择校大战逐步升级,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现在的中学一般分为两类:民办和公转民的转制学校(政府选择一些公办学校用民办学校的机制来运作称为“转制”)。过去几年来,相当数量的公立学校“转眼”就“改革”、“盘活”成了民办公助或者公办民助的“转制”学校。民办学校相对的招生自主权稍大一些,其中有些学校通过“助学”,通过“市场”实现了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名气甚至超过了公办或公转民的学校;而一些公转民成功学校,也开始名正言顺地高价招收择校生、共建生等,这些好学校和其他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存在很大差别。由于办学参差不齐,千差万别,家长自然想找好的学校,学校也想要好的生源,造成择校愈演愈烈,形成好学校良性循环,差学校恶性循环。 熊丙奇认为,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师资和同伴。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以前学校里分成好、中、差班或者快慢班,孩子自然产生心理负担,现在虽然学校不再分这些班,但又冒出些特长班、教改实验班、外语实验班等等,“其实都是一个模式的,实际上是拉大了教育资源的差距”。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教委、学校还是家长,大家现在都明白要真正解决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摇号不要摇学生了,应该摇老师。”中关村一小毕业生洋洋的父亲李先生向记者建议。要是有同等质量教学下的多样化选择,家长和孩子们都不用头疼了。教委出台一系列规定,靠管住学校“招生”环节而不关注缩小学校差距的行为,不会让基础教育改革有实质性的效果。熊丙奇也建议政府拿出资金,合理分配资源,做到硬件、师资和生源的大致均衡,而招收培养学生则是学校的工作,是否考试也是学校自己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