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评论:出行烦恼与“久病成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8:47 经济参考报

  沐浴着晨风与阳光,享用着音乐和饮料,驰骋在宽阔而又通畅的大路上,这种快乐是在下驾车时最大的满足。但是近几年来,这样的快乐已经越来越少了。每天上下班,钢铁洪流的挤迫、废气烟尘的款待和道路拥堵中的劳神费力,使我有一种天天都要“过堂”的感觉。天长日久,心里就落下了这样一种“病”:几天不摸车,手就痒痒;一摸车,又会满腹烦躁和憋闷。

  混乱的北京交通,是这种“病”的主要根源。很多人都以为,北京车多路少,所以才会拥堵。果真如此吗?北京有200多万辆汽车,地区总面积1.68万平方公里,道路总里程1.9万公里。其它国际性大都市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巴黎、东京、伦敦这些超一流的地方咱就不说了,就说香港。香港汽车总量大约是北京的1/4,总面积仅为北京的1/15,道路总里程也仅为北京的1/10。可见,弹丸之地的香港,车的密度不比北京小,路却不比北京多。那人家的交通状况如何呢?十几年前我就体验过,那是相——当地好!

  也许有人会说:法律意识淡漠,管理手段落后,所以咱们道路的利用率才不高,交通才混乱!此话不假。那么,管理手段差在哪呢?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说透的问题。这里,我且举几个小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天天在与方向盘、红绿灯和各种车辆的厮磨中观察和感悟到的,可能不那么在理,但也应该不会差得太远。久病都能成医,何况咱这个天天在路上混的老车手呢?

  其一,自行车与机动车矛盾难解。蔡国庆一首《北京的桥》,唱出了首都道路建设近些年的辉煌。但是,北京不可能把所有的路口都变成立交桥,就像不能把所有胡同都拓成大马路一样。而只要平面交叉还在,自行车就免不了要和汽车打架。你看,在所有的十字路口中,右转弯的汽车与直行的自行车永远是一对很难调和的“冤家”,很多事故与纠纷都是由此产生的。这些事故和纠纷,反过来又加剧了交通的混乱。

  不仅是自行车与汽车的矛盾难解,北京至今还存在着汽车与火车互相影响的现象。在郊区一些地方和广安门等地,铁路与机动车道仍然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些交叉路口前不久还出现过汽车被火车撞飞的惨剧。这种现象与一个正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形象是极不相称的。

  其二,“自助红绿灯”可能是一个败笔。几年前,作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新举措,“自助红绿灯”开始出现在北京的机动车道上。行人只要按下设在路边的按钮,若干分钟后绿灯就会亮起。目前,北京少说也有几百上千个这样的装置,最密集的机动车道上,有时隔十几米就有一个。这种装置确实方便了行人,但司机可惨了。其实,过街天桥或地下隧道,完全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手段,既安全又节能,还能大大缓解交通状况,不知为何如此受人冷落?

  其三,自行车代步恐怕并非十全十美。因为汽车骤增,曾有不少城市逐步减少了自行车道,以相应增加机动车道,但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在西方,很多地方也开始兴起自行车热来,甚至不惜为其新辟专用车道。不错,从节约

能源、保护大气和强身健体的角度来说,骑自行车完全有益。但对于一个城市的交通来说,笔者始终认为骑自行车并不明智。试想,在同等单位的路面上,在同等单位的时间里,公交车运送的人多呢,还是自行车运送的人多?如果把自行车道逐渐划归机动车道,鼓励人们多坐公交车,并相应增加
公共交通
工具,不仅前面提到的矛盾没有了,而且整个城市的道路也会因交通工具的整齐划一、容易调度而提高利用效率,大家出行也会因车流的提速而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叶建平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