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南大门”之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9:30 解放日报

  前天,上海的陆上“南大门”———铁路南站正式开通运营。

  似一轮满月,像一盘飞碟,被誉为世界首座圆顶透光火车站的铁路上海南站,主站屋高42米,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6万人候车。不管什么角度,不分白昼黑夜,南站总是晶莹剔透、楚楚动人。

  人们用眼看到的是凝固的音乐。

  标新立异的设计,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关爱;独具匠心的建设,时时透露着创新的智慧。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以“大交通、大空间、大绿化”为特色的铁路南站,讲述着不间断的美丽故事。

  人们用心感到的是动人的细节。

  阳光板上的虹吸装置

  大型交通枢纽,南站的定位已经决定了自身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实现快速疏散旅客,长途汽车、城市公交、地铁、轻轨、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与铁路实现“零换乘”———这是南站“大交通”的雄心;2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拥有南、北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以及地下步行通道等设施,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程———这是南站“大空间”的气概;绿化覆盖率达32%,绿化面积8.5公顷,各类苗木3100多株,广场上“见绿不见人”———这是南站“大绿化”的情怀。

  南站正是以这样的雄心、气概和情怀出现在旅客面前。只有设计者清楚未来人们不仅会惊叹于南站的恢宏气势,更会渐渐钦服于南站对细节的孜孜追求。

  既然是上海的“南大门”就一定要出入方便。很少有人知道,漂亮的“飞碟”站屋最初提出的造型是传统的矩形。正是考虑到方便北面沪闵高架和南面石龙路上的送客车辆直接进入南站,同时避免旅客南北间走太长的路程,于是圆形车站的概念才会浮出水面。

  既然是上海的“南大门”就一定要候车舒适。南站圆形主站屋的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其中3万多平方米的偌大空间,没有任何隔断。这样的设计如果在主站屋内击一次掌,就可能听到数十次回响。能够安静地候车全靠南站主站屋内的所有商店、候车室被精心地涂了一层吸音材料。

  既然是上海的“南大门”就一定要安全可靠。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南站屋顶面积如此之大,遇到暴雨时,很可能出现水来不及排的情况。细心的设计人员专门在屋顶阳光板上增加了虹吸装置。今后,一旦“水位”达到警戒,虹吸装置就会工作,将水从屋顶引下。

  建一项工程要见一种精神。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南站设计在精益求精的同时彰显华美。

  无数“第一次”凸现智慧

  建筑往往因人的创造而愈加焕发出迷人魅力。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当属上海建工集团的南站建设者们。

  作为南站项目的总承包方,上海建工有理由微笑。如今放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雄伟的建筑,还有若干个“第一次”的殊荣———第一次实现了多种交通工具在铁路车站区域内的“零换乘”;第一次在确保交通安全正常运营情况下,将现有的轨道交通车站及其区间段从地面成功翻入地下;第一次在运营中的铁路干线上方照常建造大型火车站。

  第一次就意味着无前例可循,但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创造的舞台。幸运的是,建工人不缺乏这样的智慧火花。

  工程施工中,南站建设者用起了“逆向思维”:过去总是工程接近尾声时再造绿化,这样工期往往被延长,为什么不能提前介入、“逆作”施工呢?于是,建设者拿出“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精密测绘仪器,配合电脑计算,对建筑小品和苗木进行了准确定位,控制好绿化造型土的标高后最终使土建工程与绿化施工同步进行。

  在上海这样的软土地基上,像南站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扩底桩施工工艺,以前从来没有过成功经验。怎么办?建工集团的施工技术人员自己搞发明,构造研制出了离心机械式钻头,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南站的新工艺。

  2002年7月,南站工程开工建设的首个项目———地铁一号线南站站入地改建工程就遇到难题。由于改建工程位于运营中的地铁一号线、沪杭线铁路以及轻轨明珠线之间,施工期间怎样确保以上三条线路安全正常运营呢?工程人员对传统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采用“地下立交”的施工方案,使地铁永久出、入线与永久正线形成地下交错,最终让南站工程迎来了开门红。这项施工难度极高的“地下立交”在国内地铁建设中尚属首次。

  建一项工程要出一批成果。科学施工、大胆创新,南站建设在精益求精的同时收获智慧。

  奔走于工地和母亲之间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架起巍巍南大门。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在一片废墟中建成了交通枢纽。

  如果问南站最感人的是什么?那一定是他们,3年多来在这片土地中挥洒着血汗的建设者———南站功臣。

  地铁一号线南站站改建项目部经理张兵第一次踏进南站工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水、无电、无路,砖瓦遍地、杂草丛生的旷野。是怨天尤人,还是主动“找米下锅”?张兵没有选择。40天后,施工现场的围档、环行道路、各类临设的搭建一一就绪,一个具备开工条件的施工现场在南站北端初现雏形。这就是“拼命三郎”张兵的风采,风风火火的他每天深入现场指导施工,不时通过调整流程来促进施工进度。在他的率领下,南站的地墙浇筑从初期的一天一幅,变为两天三幅,最终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所有127幅车站地墙的施工任务。

  身先士卒,这是建工集团安装三分公司南站项目部经理陈必玉给人的最深印象。几乎每天,工地上的工人们都能看到这位经理的身影。

  今日事今日毕,遇到问题哪怕时间再晚、人再累也要连夜开会解决是这位建设老兵多年的习惯。

  人们看着陈必玉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却很少知道他的隐痛。就在冷冻机房紧张施工之时,陈必玉的老母突然心脏衰竭,医院告知必须马上安装心脏起搏器,方能确保平安。一头是紧张工程施工,一头是老母亲住院治疗,而此前的两个项目结算他又必须到场。怎样选择?陈必玉的做法是:一早先到项目部安排好工作,然后马上赶去抓结算,忙到晚上,才匆匆赶往医院照顾老母。上级领导知道此事后,十分关心,劝他先将老母亲的身体治好再安心工作。他只是笑着说:“施工这么紧张,我能放心吗?”

  提起铁路南站工程的“最后的决战”,不得不提及一位年过花甲,却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作为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南站总承包项目部经理,钱培凭借着“身经百战”所积累起的丰富施工管理经验,在铁路南站工程中起着“领军”的作用。然而,面对这场有着十多支队伍、近3000人参与,点、线、面全面铺开,时间仅剩60天的“大决战”,曾荣获“全国劳模”的他,此时也是“愁上眉梢”了。于是,在施工现场,他那忙碌身影的出现频率增加了;于是,在办公桌前,施工图纸不断变换,电话铃声更难中断;于是,在他的额头,又悄然增添了几缕银丝……

  建一项工程也能发现一片星光。不辱使命、兢兢业业,南站人在精益求精的同时赢得感动。

  本报见习记者 王志彦 本报通讯员 顾庆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