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虚假就业的导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8:27 经济参考报 | |||||||||
据《新安晚报》报道,高校毕业班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就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的做法?
2005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一负责人在“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说:“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即不低于去年的水平,并表示,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此界定的就业率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有关部门的希望与善意。但是,这种“指令”性的就业率标准,却在社会上引出了虚假就业做法。 只看就业率的百分数值高低,却不问学生就业的实际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无法保障各级学校为了获取最大的教育资源而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率”,即使是自己的学生签了学校附近的小店,也在所不惜。而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和无奈,这样的就业率亵渎的不仅是教育本身,更是诚信、文明、和谐的社会灵魂。 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顿的局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该从反思教育政策方面着手,调整大学教育结构和层次呢?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是单一的数字符号。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以身作则,淡化数字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使大学教育与市场实际接轨上,做一些脚踏实地的教育导向工作,才能避免大学不再上演虚假就业的闹剧。 张红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