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闻分析:国企“跨国合资”的底线在哪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1:4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康劲  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北轴承”)“合资之痛”的消息,在西北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引发关注。

  西北轴承曾是我国1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轴承行业6家大型一档企业之一,早在
1994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是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他们生产的铁路轴承曾经占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25%,在行业内举足轻重。但是,自2002年5月与德国企业合资以后,西北轴承未得到一点实惠,却饱尝苦果:连续两年亏损千万元以上,外资企业还利用亏损逼迫中方慢慢退出,将合资公司逐步变成德方独资企业。该企业老总曾经对媒体感叹:国家辛辛苦苦培育20年的主导产品被外方低价拿走了,失去了自己40%的市场。

  西北轴承的“合资之痛”并非个别。兰州照相机厂曾经是我国四大照相机生产厂家之一,其“甘光”照相机名扬四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厂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后,引进了对方的技术进行生产,自主开发能力越来越低,没有几年就把“甘光”牌子丢掉了,现在成了一家没有自己品牌的“加工厂”。

  甘肃省一家国内石油机械行业的大型企业几年前与国外一家公司组建了合资企业,外方出资实现了控股。合资后外方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只是拿了一些并不先进的产品来生产,合资企业几乎变成了人家的“加工基地”。当初想通过合资吸收先进技术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国内市场份额却损失殆尽。

  当然,面对合资的诱惑,也有部分企业保持了必要的清醒,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便是这样。前几年,来自美国、荷兰的世界级催化剂巨头频繁光顾该企业,开出了诱人的合资条件。但是,“兰州石化”不为所动。现在,他们通过自主创新成为拥有炼油

化工催化剂尖端技术、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把部分国外催化剂“挤出”了中国市场。

  一位企业负责人曾分析说:一些跨国公司的合资带有非常危险的目的,他们拿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要求生产他们的产品,逐步瓦解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蚕食你的产品、品牌,以达到他们长期垄断的目的。

  跨国公司近年来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预期年收益率必须高于15%———这三条目前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关专家指出,这表明一些跨国企业的在华策略,正由原来的产品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入加技术控制为主,目的就是通过收购兼并使其产品更多地占领中国大陆市场,逐步达到垄断的目的。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一些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甚至一大批骨干企业将不复存在。

  值得欣喜的是,在一些企业意识到这种“合资陷阱”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从立法层面予以关注。但也有一些人士指出,仅有企业的清醒和国家的立法还不够,还必须设法遏制地方政府盲目引进外资的冲动。

  据了解,在许多“合资之痛”的事例中,都有着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记录。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总是把引进多少跨国集团、

世界500强企业作为自己的政绩,为此不惜通过使用行政压力,让国内企业在合资经营中做出牺牲和让步。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短期利益压倒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利益。

  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无论是合资重组,还是并购,都是企业的经营行为,自然应该由企业来主导,行政干预只能使企业一步步误入“圈套”。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