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者婧)随着回扣、红包等丑闻的不断曝出,医药行业中高价链条的始作俑者也渐渐指向了“医药代表”。昨天,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宣布,年内将有38家跨国制药企业实行“医药代表内部认证”制度。在国内“医药代表”相关规范“真空”的情况下,跨国企业正试图通过认证首先改变“洋药医药代表”的“被动”身份。
“药品推广需要自律和规范。”昨天,RDPAC执行总监舒德表示,目前,该行业委员会已经确定了“医药代表内部认证项目”的初步框架,年底之前将在全体会员公司中推广。RDPAC中目前有包括默沙东、礼来、葛兰素史克、德国先灵、藤泽等38家跨国药企,这38家下属会员企业中目前有医药代表人数约1.5万余人。
就记者所知,目前强制性的“医药代表”认证制度在国内尚属空缺,这也是造成“医药代表”行业混乱的直接原因。此次“医药代表认证”也是遵循了该“行为准则”及中国法律、法规。舒德表示,“医药代表”需具备医药代表应掌握知识的各个部分,包括从中国卫生概述、医疗机构组成和现状、药品推销行为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理学等方面内容。这一制度将类似医师上岗等资格考试制度,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同时对销售中的回扣、红包等问题进行严格管制。届时,未通过考核者将没有资格从事医药代表工作。
“在目前发展阶段中,并不是所有的医药代表和医生的行为都是恰当的。”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杨镜教授昨天表示。“目前,医药行业中的‘医药代表’只有50%的人来自药学和医学专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刘贞贤表示。
记者观察
医药回扣能否就此终结?
在北京世博金都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布的“医药代表”招聘信息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市场营销或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即可选择录用。这个事实也巧妙地预言了被跨国企业视为帮助医药代表“翻身”的“医药代表内部认证”制度在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中仍然前途难卜。
其实,此次跨国企业积极推进的“医药代表认证”也实属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无奈之举。就记者所知,目前中国本土企业的仿制药极其泛滥,加之本土企业极强的终端“公关”能力,已让跨国制药足够“汗颜”。而本土企业医药代表违规操作的“雪上加霜”更让原研药面临着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尴尬局面。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医药代表内部认证”并不是国家主管部门强制施行,因此只要医疗制度不彻底改革,“医药代表”的灰色时代也不会终结。
商报记者 者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