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最大的本事,就是哪怕死了1000年,他笔下的角色照样活蹦乱跳。战国时期,韩非子写过一篇《买椟还珠》的寓言。那位造出美盒的楚商,堪称历史上第一位“包装大师”。按说,中国包装业不仅要为他塑像,还应定期召开“高峰论坛”。100多年前,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塑造了《套中人》的形象,这个名叫别里科夫的可怜虫若是活着,恐怕真的要乐不思“俄”了,因为他的“伙伴”遍天下——几乎所有商品都带上了“套子”!包装面前,“件件”平等
。无论家电、家具,还是话梅、筷子,甚至连歌厅的麦克风、报摊上的杂志,也都拥有了华丽的“时装”。
同属包装物,但“套”“椟”还是有区别的。“套”以塑料和纸张为主,“椟”则以豪华材料打制。必须承认,散装食品容易滋生细菌,造成水分蒸发、干裂、油脂氧化、酸败等现象。适当包装有益于商品保鲜,以及提升品位。我也认可,极尽奢华的“椟”包装是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但是,大家已经看到:“套”与“椟”联手,正以包装的名义制造出一场生态灾难。难道为了一时的“面子”和方便,就得牺牲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难道100年不烂的塑料饭盒,200年不腐的塑料袋,以及300年依旧散发出毒素的电子垃圾,就是今人馈赠后代的“遗产”?国人逐渐明白,过度包装既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又给环保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然而,不少人已经深深地陷入包装怪圈怎么办?我以为,现代人没那么娇气,只要企业加强责任感,在各环节上严格把关,消费者对许多“裸体商品”是完全能够接受的。就在这个“六一”儿童节,一位年轻的父亲想买手绢给女儿叠小兔。结果他找遍超市,最后才在一堆处理袜子中翻出几条。与手绢的尴尬相比,纸巾、矿泉水、一次性签字笔的货柜却琳琅满目。现在,一提到简易包装或无包装,许多专业人士就要面露难色。其实做到这些真比登天还难?我看并不一定,夏季热销的扎啤,不就做得很好吗?
在“套”或“椟”中生活久了,不光商品失去活力,造成浪费和污染的恶果,连人生也会感到窒息和腻味。生活中也有恨“套”的,但是少。比如球场上的裸奔者,以及股民一致忌讳的“套牢”。然而,许是习惯使然,更多的人对“椟”式生活并不十分厌恶,反而产生了一种怪怪的依赖情绪。说到这儿,板子又要落在应试教育的屁股上。近日,邻居一位小学生问他母亲:“我是不是个‘作业狂’啊?”原来一天没作业压身,这孩子就会感到失落,连玩的心思都没了。每个校园都有一批所谓“好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喝彩下,他们像是染上了考试依赖症,一日不考,一日不安宁。难道这种“考试英雄”和“作业爱好者”就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栋梁”?对比孩子,成年人也轻松不到哪儿去。许多朋友上班如“登台”,交际如演戏,脸上箍着一副橡皮面具,整天忙于对付和摆平各种关系。下班回家,连面具都顾不上摘,赶紧躲进由防盗门窗打制的“套”中,一颗心方才落地。我们知道,如果习惯于“套”中生活,一个人不仅疏于行动和思考,还可能对新鲜事物怀有深深恐惧。
有时,我真想喝问:假如失去了“套”与“椟”,世界又将会怎样? 作者: 林 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