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正文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01:45 深圳商报

  夏季来临,这样一条消息却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毕业的大学生于晓丽,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近一年,从没领过工资,她却仍舍不得放弃这份有名无实的“工作”。她的心里存着一线希望:“感觉干得不错,也许很快就要转正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无从选择,“到别处还得重新开始,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6万人中,“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2005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30万人,如果调查人群的取样具有代表性的话,那么“零工资就业”毕业生的总数将达到26.4万。更让人忧心的是,2006年又有413万大学生走出校门。

  别再劝大学生摆脱“精英心态”,别再提“定位于普通劳动者”。“零工资就业”大学生群体的浮出说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学生早没了精英心态,甚至连普通劳动者都算不上,因为他们不能“按劳取酬”。

  这几年,高校收费日益高昂。如果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得不到有效改善,教育投资如果不能带来回报,那么打击的将是天下父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期望。据媒体报道,西北一些农村家庭因为孩子上大学而返贫,“上大学无用论”也在一些地方开始弥漫。那么,下一代劳动力的质量将令人堪忧。事实上,中国确实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而中国也同时存在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的情况。

  就业机会最终要由市场提供,但完全推给市场则存在短期行为。“零工资就业”就是典型例子,追求效益的企业显然不愿无偿给新人提供机会,在人力市场呈“供大于求”的情形下,难免产生“占便宜”的心态。

  此前,14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从大学毕业生愿意忍受“零工资就业”的实情来看,他们是在争取工作经验,为下一次寻找工作增加砝码。

  对于一个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未来还是需要用双手去创造,而不是靠低保维持。政府如果把预备发放低保的钱设立为专项基金,既可避免“滥发低保”的质疑,又可鼓励那些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给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相信效果会更好。上海在此方面已有先例,2002年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以来,共有6.1万青年人参加,见习后一次性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