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玲:医药产业应全面国产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07:27 经济参考报 |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在题为“两会以后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的讲座中提出,中国医药产业应仿效印度,实行全面国产化。 她指出,“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强调政府角色的作用,提出“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投入机制;调整了“九五”之后“推进
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中国的各项改革都是以现代化为目标,一个习惯的思维就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医疗卫生是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公共事业,而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我们。放眼全球,医疗卫生发展的难题无处不在,看病难、看病贵是普遍存在的局面。在美国,每种药品都有专利保护期,医药企业面临巨大压力,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开发新药,但药品创新的空间非常小,边际效益很低,这使得无论药价还是治疗价格都高得惊人。所以并没有现成的经验供我们学习。相反,中国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利用,那就是物美价廉的人力资源。另外,中国传统的中医也是一笔宝贵财富。我们或许能够探索一条成功的医疗改革之路,在求解“看病贵”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找到中国经济增长求变的重要机会。 医疗卫生产业不仅承担着造就健康民族的任务,它还可以成为创造利润的“黄金产业”。2002年《财富》500强利润率最高的7个行业中,医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以14%和9.5%的利润率占据了第一和第三的位置。目前中国正成为昂贵药品和进口医疗器械的消费大户,支付这些成本正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医药行业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这个钱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赚?西方的医疗以“治病”为目标,针对各种疾病不断地研发新的药品,但每种新药在十多年的药品专利保护期过后,利润空间极大地缩水,企业不得不通过不断研发新药来追逐利润,美国平均每种新药的研制成本高达8-10亿美元,使得其医疗成本越来越高,而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中国不应该仅仅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却把环境和健康破坏了,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医疗事业拥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和扩大的市场基础,可以成为自主创新的切入点,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医药产业国产化在全球并非没有先例,印度在这方面的经验就可以给中国一些启示。印度80年代以来,学习中国,医疗卫生建设走平民路线,提出“大医疗”观念,并不保护药品专利,而是保护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政府提供补贴,鼓励药品生产,实现规模收益,并将产品出口到第三世界,药价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在保证向人民提供廉价药品的同时又创造了收入;另外,印度还通过提高本国医疗条件,利用廉价的医疗服务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外的患者来本国治病,出口“健康”,创造了很大的利润。现在,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其实,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比印度做得更好。为何不转变思维,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让原本政府的包袱变成生金蛋的母鸡呢? 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模式可能具有下列特点:第一,连锁店模式。规范化的连锁店模式应当适合中国的医疗体系。目前一个普遍的倾向是,人们不信任小的社区医院,纷纷涌向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造成这些医院人满为患,影响看病质量。比如在北京,谁都想去同仁、协和这样的大医院看病,那么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把它做大做强,建立统一品牌以及标准,形成医疗服务集群。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恰恰有发展医疗服务集群的优势。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很多医院通常每天有五六千甚至上万的门诊量,医务人员有机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的医院不可能实现这么大的门诊量。规模效应使得医院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薄利多销”。我们应该利用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医疗服务的特点,进行一些医疗资源的整合,以三甲医院为龙头,经由一级、二级医院一直延伸到社区医疗服务,组成一个网络,形成集群和寡头竞争的局面,保证质量。这样,医疗资源就可以上下共通,老百姓能够方便地享受有保证的医疗服务。 医疗改革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健康指标应该是评价社会发展进步的综合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虽然改革时我们的初衷是全面发展,但最近20年来的发展还是浓缩到了经济上,而经济的发展又归结为GDP的增长,考核各级官员的指标都是GDP的增量,导致地方官员不惜代价地追求GDP,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下降。 单纯追求GDP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成本。发展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靠我国健康的、廉价的、高质量的劳动力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我们赚了很少的一点辛苦钱和血汗钱,在这个过程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损害了健康,最后使很多矛盾压到了医院。医院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 我国应该实施健康强国的战略。就要把医疗卫生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框架内,要利用大国优势,将医疗卫生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生命科学、医药、医疗器械领域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也要成为世界的医疗服务中心、医药中心、医疗器材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在我国,医疗卫生产业是永远的朝阳,将大有可为。 编后 李玲教授说出了许多国人的心声,医药产业的确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大部分已为国外的大公司占据,以医疗器械为例,国外医疗器械厂商占据了我国70%多的份额,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依赖进口。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巨大,17.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中,有15%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如果有13万个县级以上医院的医疗器械水平都达到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那么,我国每年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可达12亿元到15亿元,到2005年,市场容量可达500亿元到550亿元。 面对这个庞大的蛋糕,国外的生产厂商已经开始动手掘金,他们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我国医院购买其医疗器械的措施,如美国,若购买他们的医疗器械,可获3.5%的低息贷款,半年付一次息,7年付清。只租不买也可以,可以“金融租赁”,3到4年还清贷款后,还可获得该产品的产权。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外公司在我国遭遇政策阻力时,他们的国家领导人甚至亲自到我国交涉。而我们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些生产厂商却发展艰难,不但遇到资金不如人,基础不如人的困惑,甚至我国的厂商们还要被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捆住手脚。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民族产业的保护应该提上桌面了。如果长此以往,不要说医药产业全面国产化,哪怕是在这块大蛋糕中切下糊口的一小块似乎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毕竟,国外的大医药公司资金雄厚、基础占优,又有自己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消费者已为这些昂贵的进口药品和进口器械支付了高昂的费用。诚如李玲教授所言,既然是最赚钱的行业,这个钱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赚?那么,有关部门为此是否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呢? |